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理论界对省直管县改革的观点 | 第8-9页 |
(三) 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四) 结构与不足之处 | 第1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一章 我国政府行政层级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11-14页 |
一、奴隶社会时期 | 第11-12页 |
二、封建社会时期 | 第12-13页 |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 | 第13-14页 |
四、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 第14页 |
第二章 市领导县体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14-18页 |
一、市领导县体制的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一) 有利于消灭城乡对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15页 |
(二) 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 第15页 |
(三) 有利于加速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 第15页 |
二、市领导县体制的局限性 | 第15-18页 |
(一) 市领导县体制增加了管理层次和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 第15-16页 |
(二) 市领导县体制下,市与县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加强城乡统筹 | 第16-17页 |
(三) 市管县体制导致农村被忽略,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越拉越大 | 第17页 |
(四) 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没有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却出现"离心"趋势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3页 |
一、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区域空间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二) 企业组织理论引申而来的扁平化理论 | 第19页 |
(三) 边际效益理论 | 第19-20页 |
(四) 城乡统筹理论 | 第20-21页 |
二、推进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条件 | 第21-23页 |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制度保障 | 第21页 |
(二) 电子政务的普及和交通通讯的改善为省直管县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保障 | 第21-22页 |
(三) 审批制度改革为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空间 | 第22页 |
(四) 壮大县域经济和建设新农村需要县级政府有更大的作为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省直管县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3-25页 |
一、省直管县改革中遇到的情况 | 第23-24页 |
(一) 扩权和放权的落实到位情况不容乐观 | 第23页 |
(二) 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 | 第23页 |
(三) 垂直管理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 | 第23页 |
(四) 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二、省直管县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一) 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 第24页 |
(二)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 | 第24页 |
(三) 要注意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 | 第24-25页 |
(四) 促使县级政府成为真正的一级权力主体 | 第25页 |
(五) 需要明晰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25页 |
第五章 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25-34页 |
一、进一步加快我国政府行政层级改革 | 第25-31页 |
(一) 适当缩小省级政府的管理规模和幅度 | 第25-27页 |
(二) 调整市级机构的发展战略 | 第27-29页 |
(三) 充实强化和调整县级政府 | 第29-30页 |
(四) 合理定位乡镇政府的职能 | 第30-31页 |
二、省直管县改革的配套措施 | 第31-34页 |
(一) 核心在于转变职能,明确省、市、县政府的职责 | 第31-32页 |
(二) 下放权力,激活县级政府发展潜力 | 第32页 |
(三) 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 | 第32-33页 |
(四) 财权与事权要匹配,以事权确定财权 | 第33-34页 |
(五) 合理核定县级行政单位的机构设置,调整各类机构的人员配备 | 第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