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我国玉米种植密度现状 | 第8-9页 |
| ·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力学特征对倒伏的影响 | 第9-10页 |
| ·茎秆农艺性状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9页 |
| ·茎秆化学组分及解剖结构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9-10页 |
| ·茎秆力学特征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10页 |
| ·密植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密植对LAI、LAD、NAR的影响 | 第10-11页 |
| ·密植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页 |
| ·密植对PN的影响 | 第11页 |
| ·密植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密植对根系的影响 | 第12页 |
| ·密植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12-1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 ·试验地及其肥力状况 | 第13页 |
| ·供试材料 | 第13页 |
| ·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15页 |
| ·播前0-30CM耕层土壤肥力测定 | 第14页 |
| ·叶面积、LAI、LAD、NAR | 第14页 |
| ·茎秆性状及力学指标的测定 | 第14页 |
| ·光合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14-15页 |
| ·根系干重 | 第15页 |
| ·测产和考种 | 第15页 |
| ·数据处理 | 第1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5-35页 |
| ·不同类型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15-16页 |
| ·高密植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茎秆农艺性状及力学特征 | 第16-25页 |
| ·不同品种的倒折情况 | 第16-17页 |
| ·茎秆农艺性状 | 第17-19页 |
| ·蜡熟期倒折植株与未倒折植株的剖面分析 | 第19-20页 |
| ·倒伏植株与未倒伏植株的茎秆半径、茎壁厚度及其比值分析 | 第20页 |
| ·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2-6节间茎粗与茎壁厚度的影响 | 第20-22页 |
| ·茎秆纤维素含量 | 第22-23页 |
| ·高密植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茎秆力学特征 | 第23-25页 |
| ·植株茎秆性状、力学特征间及其与种植密度、倒折率的相关分析 | 第25页 |
| ·高密植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光合特性 | 第25-32页 |
| ·LAI、LAD、NAR | 第25-27页 |
| ·不同叶片层位的SPAD值 | 第27-28页 |
| ·不同层位叶片的TR、CI、PN | 第28-30页 |
| ·不同层位叶片的荧光参数F0、FV/FM、FV/FO | 第30-31页 |
| ·光合性能指标与密度及其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高密植条件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单株根系干重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32-33页 |
| ·高密植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 第33-35页 |
| ·产量性状与种植密度、倒伏率的相关分析 | 第35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5-39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关于玉米植株倒伏时期及倒伏类型的问题 | 第35-36页 |
| ·关于抗倒伏性指标问题 | 第36页 |
| ·关于高密植条件下不同品种各层位叶片SPAD值的讨论 | 第36页 |
| ·关于高密植条件下不同品种各层位叶片荧光参数讨论 | 第36-37页 |
| ·关于影响产量性状的讨论 | 第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