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三、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概述 | 第15-17页 |
一、 反垄断法豁免的概念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一、 普遍性 | 第17页 |
二、 相对性 | 第17-18页 |
三、 变动性 | 第18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 | 第18-23页 |
一、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二、 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6页 |
第一节 我国自然垄断的豁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一、 我国自然垄断豁免制度的现状 | 第23-24页 |
二、 我国自然垄断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一、 我国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现状 | 第25-28页 |
二、 我国垄断协议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我国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 我国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现状 | 第29-31页 |
二、 我国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四节 我国知识产权豁免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 知识产权豁免的基础 | 第32页 |
二、 知识产权豁免的限制 | 第32-33页 |
三、 我国知识产权的豁免的规定 | 第33页 |
四、 我国知识产权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五节 我国农业豁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农业豁免制度现状 | 第34-35页 |
二、 我国反垄断法农业豁免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美国、日本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6-43页 |
第一节 美国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分析与借鉴 | 第36-40页 |
一、 美国自然垄断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6-37页 |
二、 美国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7页 |
三、 美国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7-38页 |
四、 美国知识产权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8-39页 |
五、 美国农业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日本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0-43页 |
一、 日本自然垄断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0页 |
二、 日本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0-41页 |
三、 日本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1-42页 |
四、 日本知识产权豁免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完善 | 第43-51页 |
第一节 自然垄断豁免的制度完善 | 第43-44页 |
一、 完善价格规制措施 | 第43页 |
二、 健全价格听证制度 | 第43-44页 |
三、 遵循反垄断法和价格法相互配合原则 | 第44页 |
四、 导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44页 |
第二节 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完善 | 第44-47页 |
一、 进一步细化《反垄断法》第 15 条的规定 | 第44-45页 |
二、 积极参与出口垄断协议的国际协调及合作 | 第45页 |
三、 人员配置应专业化 | 第45-46页 |
四、 经济不景气垄断协议的完善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完善 | 第47-48页 |
一、 申报制度的完善 | 第47页 |
二、 完善豁免条件 | 第47页 |
三、 积极主动行使抗辩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豁免的制度完善 | 第48页 |
一、 确定我国的立场和保护力度 | 第48页 |
二、 设立主管机关和执法机构 | 第48页 |
第五节 农业豁免制度的完善 | 第48-51页 |
一、 明确合理原则 | 第49页 |
二、 科学界定农产品的概念 | 第49页 |
三、 增加对反垄断法农业豁免的限制性规定 | 第49-50页 |
四、 提高致他人损害赔偿标准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