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6-28页 |
第一章 美国新镇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 第28-45页 |
一、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 | 第28-33页 |
(一)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 第28-31页 |
(二)英国田园城市的实践 | 第31-33页 |
二、美国田园城市的兴起 | 第33-38页 |
(一)美国区域规划协会 | 第34-36页 |
(二)雷德本——“汽车时代的城镇” | 第36-38页 |
三、绿带城镇 | 第38-45页 |
(一)绿带城镇计划的提出 | 第38-40页 |
(二)绿带城镇计划的实施 | 第40-42页 |
(三)影响与评价 | 第42-45页 |
第二章 美国新镇兴起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 第45-65页 |
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第45-50页 |
(一)城市区位功能的调整 | 第45-46页 |
(二)白领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第46-48页 |
(三)社区开发盛行 | 第48-50页 |
(四)反城市传统和小镇情结 | 第50页 |
二、大都市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9页 |
(一)中心城市主导地位的削弱 | 第52-54页 |
(二)郊区蔓延问题 | 第54-59页 |
三、美国新镇的主要特征 | 第59-65页 |
(一)空间地理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二)大规模与总体规划 | 第61-63页 |
(三)平衡与自足 | 第63-65页 |
第三章 美国新镇的社会改革目标 | 第65-93页 |
一、“两个社会”的形成 | 第65-72页 |
(一)黑人城市化 | 第65-67页 |
(二)白人郊区化 | 第67-69页 |
(三)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暴乱 | 第69-72页 |
二、美国新镇的社会融合指向——以雷斯顿、哥伦比亚新镇为例 | 第72-86页 |
(一)雷斯顿 | 第72-79页 |
(二)哥伦比亚 | 第79-83页 |
(三)影响与评价 | 第83-86页 |
三、美国新镇的环境保护目标——以伍德兰兹为例 | 第86-93页 |
(一)郊区蔓延引发的环境问题 | 第86-88页 |
(二)新镇伍德兰兹的生态规划 | 第88-93页 |
第四章 美国联邦政府的新镇政策 | 第93-116页 |
一、联邦政府新镇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93-100页 |
(一)战后英国的新镇开发运动 | 第93-97页 |
(二)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的局限性 | 第97页 |
(三)私人开发商面临的困境 | 第97-99页 |
(四)相关机构的积极呼吁 | 第99-100页 |
二、美国国会的新镇立法 | 第100-106页 |
(一)约翰逊政府的立法努力 | 第101-104页 |
(二)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新镇立法 | 第104-106页 |
三、联邦政府新镇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 第106-116页 |
(一)新镇立法的执行 | 第107-110页 |
(二)影响与评价 | 第110-116页 |
第五章 美国新镇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第116-136页 |
一、美国新镇的创新思想与原则 | 第116-123页 |
(一)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 第117-118页 |
(二)注重发展工商业,土地混合利用 | 第118-121页 |
(三)倡导公共交通与开放空间保护 | 第121-122页 |
(四)公共参与 | 第122-123页 |
二、美国新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23-129页 |
(一)美国新镇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7页 |
(二)主要原因分析 | 第127-129页 |
三、美国新镇的作用与影响 | 第129-136页 |
(一)政府与企业合作改革城市社会问题的有益尝试 | 第129-130页 |
(二)对新城市主义的有益借鉴 | 第130-136页 |
结语 | 第136-139页 |
附录 | 第139-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8页 |
后记 | 第168-17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