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

外债与外交:西原借款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48页
 一、 研究综述第13-44页
 二、 研究视角、方法与意义第44-48页
第一章 西原借款的成立背景第48-71页
 第一节 西原借款的思想背景第48-59页
  一、 “王道主义”与西原龟三的早期活动第48-56页
  二、 朝鲜组的形成与西原借款的基本设想第56-59页
 第二节 西原借款的财政背景第59-64页
  一、 中国的财政困境与日本的大战景气第59-62页
  二、 西原借款的资金来源与银行系统第62-64页
 第三节 西原借款的外交背景第64-71页
  一、 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动与寺内内阁第一次对华方针第65-67页
  二、 寺内内阁第二次对华方针与援段政策的确立第67-71页
第二章 西原借款的成立过程第71-91页
 第一节 交通银行借款的成立第71-78页
  一、 日皖提携与交通银行第一次借款第71-75页
  二、 对德宣战与交通银行第二次借款第75-78页
 第二节 援段政策的深化与西原借款的推进第78-86页
  一、 段祺瑞第三次组阁与一亿日元政府保证兴业债券第78-82页
  二、 中华汇业银行两借款与吉会铁路借款的成立第82-86页
 第三节 “画龙未点睛的日中亲善”与朝鲜组绝地反攻第86-91页
  一、 “二重外交”与西原借款基本构想的挫折第87-88页
  二、 寺内内阁辞职前一天成立的三项借款第88-91页
第三章 西原借款的用途与本利偿还统计第91-143页
 第一节 西原借款的用途统计与分析第91-107页
  一、 财政部经管五项借款用途统计第92-102页
  二、 对西原借款用途的分析第102-107页
 第二节 西原借款的本利偿还统计第107-143页
  一、 交通银行经管债项第107-115页
  二、 财政部经管债项第115-143页
第四章 西原借款的整理与中日外交:北京政府时期第143-194页
 第一节 一战后中日两国对西原借款的善后处理第143-152页
  一、 原敬内阁对西原借款的善后方针第144-149页
  二、 巴黎和会期间中日围绕西原借款契约公开的交涉第149-152页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前后对西原借款的处置第152-177页
  一、 新四国银行团的成立与日本对西原借款铁路利权的有限让渡第152-159页
  二、 华盛顿会议与九六公债日金部分第159-166页
  三、 中国的外债整理计划与清浦内阁的对华纲领第166-177页
 第三节 关税会议前后围绕西原借款的财政整理与中日交涉第177-194页
  一、 日本政府与议会对西原借款的财政整理第177-182页
  二、 北京关税特别会议期间的中日交涉第182-194页
第五章 西原借款的整理与中日外交:南京政府时期第194-226页
 第一节 中日关税谈判前后的外债整理交涉第194-206页
  一、 中日有关债务整理的初步协议第195-199页
  二、 中国国内的西原借款争论与“改名承认”第199-204页
  三、 中日关税条约的签订与债务整理协议第204-206页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西原借款交涉第206-217页
  一、 外务省“亚细亚派”与“欧美派”关于交涉方针的分歧第206-210页
  二、 宋子文与重光葵围绕西原借款的交涉第210-212页
  三、 曾宗鉴与堀内干城围绕西原借款减本减息的会谈第212-217页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交涉与西原借款的取消第217-226页
  一、 交通银行第二次借款的“民间”交涉第218-220页
  二、 七·七事变前的中日债务交涉第220-224页
  三、 中国对日宣战与西原借款的取消第224-226页
结语第226-230页
参考文献第230-242页
附录第242-247页
 附图1:山东二铁路示意图第242页
 附图2:“满蒙”五铁路示意图第242-243页
 附表1:西原借款契约要项一览表第243-244页
 附表2:西原借款利息借款一览表第244-245页
 附表3:西原借款本利偿还与结欠情况一览表第245-246页
 附表4:一亿日元政府保证兴业债券发行与替换一览表第246-247页
民国时期中日报刊有关西原借款的部分报道目录第247-253页
后记第253-25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议会研究1529-1689
下一篇:理想与现实的悖论--美国郊区新镇研究(1960s-1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