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3页 |
·引言 | 第10页 |
·化学电源 | 第10-13页 |
·一次电池 | 第11页 |
·二次电池 | 第11-12页 |
·燃料电池 | 第12页 |
·贮备电池 | 第12-13页 |
·电化学电容器 | 第13页 |
·锂离子电池 | 第13-22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 | 第14-16页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锂离子电池隔膜 | 第17-18页 |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第18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 | 第18-21页 |
·锂离子电池负极 | 第21-22页 |
·碳基负极材料 | 第22-26页 |
·石墨 | 第22-23页 |
·无定形碳 | 第23页 |
·碳纳米管 | 第23-24页 |
·石墨烯 | 第24-26页 |
·新型负极材料 | 第26-28页 |
·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 | 第26页 |
·硅基材料 | 第26页 |
·锡基材料 | 第26-27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选题目的及立题依据 | 第28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原料及研究方法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3-36页 |
·实验原料 | 第33-35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36页 |
·材料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6-38页 |
·直接水热法 | 第36-37页 |
·原位生长法 | 第37页 |
·硬模板法 | 第37页 |
·扣式电池制作 | 第37-38页 |
·理化性能表征 | 第38-39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8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8页 |
·元素分析仪 | 第3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3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页 |
·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39页 |
·粒度分布 | 第39页 |
·振实密度 | 第39页 |
·比表面积(BET) | 第39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40页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0页 |
·充放电循环测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直接水热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碳类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1-56页 |
·引言 | 第41页 |
·Co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1-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Fe_2O_3/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3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不同基底上原位生长SnO_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6-69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石墨基底上原位生长SnO_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7-61页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泡沫镍上原位生长SnO_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1-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模板法制备空心碳微球和形貌可控的金属氧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9-84页 |
·引言 | 第69页 |
·模板法制备空心碳微球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9-75页 |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模板法制备形貌可控的Fe_2O_3、NiO和ZnO颗粒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5-81页 |
·实验部分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本课题的建议 | 第84-87页 |
·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本课题的建议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