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 草甘膦的除草机理 | 第12-13页 |
| ·抑制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 ·抑制光合磷酸化及ATP酶的活性 | 第13页 |
| ·抑制其他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页 |
| 2 草甘膦的特点 | 第13-14页 |
| ·除草效率高 | 第13-14页 |
| ·低毒易降解 | 第14页 |
| ·不易产生抗药性 | 第14页 |
| 3 抗草甘膦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草甘膦与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 | 第14-15页 |
| ·抗草甘膦棉花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EPSP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4 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9页 |
| ·RAPD | 第17页 |
| ·AFLP | 第17-18页 |
| ·SSR | 第18页 |
| ·SNP | 第18页 |
| ·SRAP | 第18-19页 |
| ·DArT | 第1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基因组作图和基因定位研究 | 第19-20页 |
| ·基于图谱克隆基因 | 第20页 |
| ·基因纯度鉴定 | 第20页 |
| ·用于疾病诊断和遗传病连锁分析 | 第20-21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5 化学杀雄与杂交制种 | 第22-26页 |
| ·棉花非去雄杂交制种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温敏不育系 | 第22页 |
| ·雌雄异熟 | 第22页 |
| ·雄性核不育 | 第22-23页 |
| ·胞质不育系 | 第23页 |
| ·棉花雄性不育系的形态和细胞学特征 | 第23页 |
| ·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草甘膦杀雄原理 | 第24-25页 |
| ·草甘膦作为棉花杀雄剂的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 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抗草甘膦棉花抗性基因CP-4EPSPS的初步定位 | 第28-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遗传群体的构建和形态标记调查 | 第28页 |
| ·棉花DNA提取 | 第28-30页 |
| ·SSR分析 | 第30-31页 |
| ·SSR引物来源 | 第30页 |
| ·SSR反应体系和PCR扩增程序 | 第30页 |
| ·SSR扩增产物的PAGE银染检测 | 第30-31页 |
| ·抗草甘膦基因定位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1页 |
| ·抗草甘膦目的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31页 |
| ·近等基因池的构建 | 第31页 |
| ·差异标记筛选与目的基因定位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抗与不抗植株的表型特征 | 第31-32页 |
| ·抗草甘膦性状在海陆杂交群体中的分离规律 | 第32-33页 |
| ·CP4-EPSPS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33-35页 |
| 3 讨论 | 第35-38页 |
| ·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S定位的意义 | 第35-36页 |
| ·抗草甘膦棉花的育种应用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草甘膦诱导花粉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38-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花粉活力的测定 | 第38-39页 |
| ·花药中激素含量的测量 | 第39-40页 |
| ·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 第39页 |
| ·样品中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结果计算 | 第40页 |
| ·花药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草甘膦处理对抗性品系花粉活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草甘膦处理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2-46页 |
| ·IAA含量变化动态 | 第42-43页 |
| ·ABA含量变化动态 | 第43-44页 |
| ·ZR含量变化动态 | 第44-45页 |
| ·GA_3含量变化动态 | 第45-46页 |
| ·花粉不同发育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6-49页 |
| ·谷氨酸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7-48页 |
| ·酪氨酸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8页 |
| ·苯丙氨酸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8页 |
|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2页 |
|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