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杭白菊不同栽培类型遗传差异性、稳定性和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 药用菊花本草考证第12-13页
 2 药用菊花的生物学研究第13页
 3 药用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绿原酸第14页
   ·黄酮类成分第14-15页
   ·挥发油类成分第15-16页
   ·其它成分第16页
   ·菊花采收期及化学成分变化研究第16-17页
 4 药用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抗病毒作用第17页
   ·心血管方面药理作用第17页
   ·抗炎作用第17页
   ·抗肿瘤作用第17-18页
   ·抗衰老作用第18页
   ·其他作用第18页
 5 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18-24页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第18-19页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第19-22页
   ·菊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22-24页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4-25页
 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5-26页
第二章 杭白菊植物学性状差异性和稳定性研究第26-38页
 摘要第26页
 1 材料与试剂第26-28页
   ·材料第26-28页
 2 方法第28-29页
   ·观测性状选择第28-29页
   ·性状观测方法第29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菊花品种类型的一致性分析第29-33页
   ·性状稳定性分析第33-34页
   ·品种类型特异性比较第34-3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6-38页
   ·药用菊花品种类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第36页
   ·药用菊花品种类型的特异性第36-38页
第三章 药用菊花抗叶斑病与分子鉴定研究第38-52页
 第一节 杭白菊抗叶斑病分子鉴定研究第38-46页
  摘要第38-39页
  1 材料与试剂第39-40页
   ·材料第39-40页
  2 方法第40-41页
   ·调查方法第40页
   ·实验方法第40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第40-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DNA提取、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第41-43页
   ·21个品种类型ISSR遗产多样性分析第43页
   ·菊花对叶斑病抗性与其ISSR聚类组的相关性分析第43-4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5-46页
 第二节 杭白菊抗病性与木质素及次生代谢产物关系研究第46-52页
  摘要第46页
  1 材料和试剂第46-47页
   ·材料第46-47页
   ·仪器与试剂第47页
  2 方法第47-49页
   ·调查方法第47页
   ·杭白菊叶中木质素测定方法第47页
   ·杭白菊叶中PAL、POD活性测定方法第47页
   ·杭白菊中总黄酮测定方法第47-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51页
   ·杭白菊6个材料抗叶斑病情况比较第49页
   ·6个杭白菊品种类型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及PAL、POD活性第49-50页
   ·6个杭白菊品种类型总黄酮分布规律第50-51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1-52页
第四章 药用菊花质量评价第52-78页
 第一节 药用菊花国家药典规定质量标准评价第52-59页
  摘要第52页
  1 材料与试剂第52页
   ·仪器第52页
   ·试剂第52页
   ·材料第52页
  2 方法第52-55页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第53-54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54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54页
   ·测定法第54-5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5-58页
   ·线性关系考察第55页
   ·样品含量测定第55-58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8-59页
 第二节 药用菊花序中总黄酮含量比较研究第59-62页
  摘要第59页
  1 材料与试剂第59页
   ·仪器第59页
   ·试剂第59页
   ·材料第59页
  2 方法第59页
  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1-62页
 第三节 杭白菊花茶用指标分析第62-67页
  摘要第62页
  1 材料与试剂第62页
   ·仪器第62页
   ·试剂第62页
   ·材料第62页
  2 方法第62-64页
   ·挥发油测定方法第62-63页
   ·菊花多糖的测定第63-64页
   ·感官评价第6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4-6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6-67页
 第四节 杭白菊类型产品器官主要化学成分累积动态研究第67-74页
  摘要第67页
  1 材料与试剂第67-69页
   ·材料第67-68页
   ·仪器与试剂第68-69页
  2 方法第69-70页
   ·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测定方法第69页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第69页
   ·挥发油第69页
   ·多糖第69-7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杭白菊5个品种类型产品器官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总黄酮含量累积规律第70-71页
   ·杭白菊5个品种类型产品器官挥发油及菊花多糖积累规律第71-72页
  4 讨论与结论第72-74页
 第五节 杭白菊不同部位主要化学成分差异研究第74-78页
  摘要第7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4-75页
   ·材料第74-75页
   ·仪器与试剂第75页
  2 方法第75页
   ·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测定方法第75页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第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7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7-78页
全文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86-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reenSeeker主动遥感的大豆NDVI/RVI分析与籽粒产量估测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诱导子及光质对半夏生长与次生代谢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