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间高压喷雾降尘机理及工艺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湿式除尘技术分类 | 第12-16页 |
·泡沫除尘技术 | 第12-13页 |
·文丘里管除尘技术 | 第13-14页 |
·预荷电喷雾除尘技术 | 第14页 |
·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 | 第14-15页 |
·高压喷雾除尘技术 | 第15-16页 |
·高压喷雾降尘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2 喷雾形成及捕尘机理 | 第20-33页 |
·雾化机理 | 第20-23页 |
·射流破碎理论 | 第21-23页 |
·液膜破碎理论 | 第23页 |
·雾化破碎模型 | 第23-28页 |
·TAB 破碎模型 | 第24-25页 |
·K-H 模型 | 第25-27页 |
·R-T 波模型 | 第27-28页 |
·水雾捕尘机理 | 第28-32页 |
·惯性碰撞 | 第28-29页 |
·截留 | 第29-30页 |
·布朗扩散 | 第30-31页 |
·重力效应 | 第31页 |
·静电效应 | 第31-32页 |
·总捕集效率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气固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 第33-39页 |
·基本理论和计算研究的目的 | 第33页 |
·粉尘扩散过程分析应用基本定律 | 第33-34页 |
·湍流两相流数学模型 | 第34-38页 |
·单颗粒动力学模型 | 第35页 |
·无滑移模型 | 第35-36页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36-37页 |
·颗粒相拟流体模型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粉尘场与雾滴场耦合模拟 | 第39-59页 |
·驱动间粉尘场模拟 | 第39-45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驱动间粉尘场模拟结果 | 第41-45页 |
·液滴场模拟 | 第45-54页 |
·单喷嘴几何模型 | 第45-47页 |
·单喷嘴液滴场模拟结果 | 第47页 |
·不同喷雾压力模拟 | 第47-48页 |
·单喷嘴液滴尺寸分布 | 第48-51页 |
·Matlab 拟合 | 第51-54页 |
·喷雾后驱动间粉尘浓度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5 高压微雾系统的工程应用 | 第59-69页 |
·高压微雾系统设备选型 | 第59-63页 |
·柱塞泵的选型 | 第59-60页 |
·喷嘴的选型 | 第60-61页 |
·钠离子交换器的选型 | 第61-62页 |
·伴热带的选型 | 第62-63页 |
·高压喷雾除尘装置的现场应用 | 第63-68页 |
·喷嘴在驱动间的布置 | 第63-64页 |
·测尘点布置 | 第64-65页 |
·现场测试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