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 临床表现 | 第10-11页 |
| 3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PTSD的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中国诊断标准(CCMD-3)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4 针灸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中医理论依据 | 第13页 |
| ·针灸治疗PTSD的可能机制 | 第13-14页 |
| 5 运用META分析研究针灸治疗PTSD的意义 | 第14-15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 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5-17页 |
| ·研究设计类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 ·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干预措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结局指标 | 第16-17页 |
| ·主要结局指标 | 第16-17页 |
| ·次要结局指标 | 第17页 |
| 2. 收集文献 | 第17-18页 |
| ·检索范围 | 第17-18页 |
| ·中文数据库 | 第17页 |
| ·外文数据库 | 第17页 |
| ·补充检索 | 第17-18页 |
| ·手工检索 | 第18页 |
| ·末次检索时间 | 第18页 |
| ·检索策略 | 第18页 |
| 3. 原始文献筛选 | 第18-19页 |
| 4. 资料提取 | 第19页 |
| ·文献的一般信息 | 第19页 |
| ·试验病人基线资料 | 第19页 |
| ·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 | 第19页 |
| 5. 文献质量评价 | 第19-22页 |
| ·随机分配方法 | 第20页 |
| ·分配方案隐藏 | 第20页 |
| ·盲法 | 第20-21页 |
|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第21页 |
| ·选择性报告结果 | 第21页 |
| ·其他偏倚来源 | 第21-22页 |
| 6. 数据分析 | 第22-24页 |
| ·定性分析 | 第22页 |
| ·定量评价 | 第22-24页 |
| 结果 | 第24-37页 |
| 1 检索结果 | 第24-27页 |
| 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第27页 |
| 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第27-29页 |
| ·随机方法 | 第27页 |
| ·盲法实施 | 第27页 |
| ·病例随访及退出、失访与脱落 | 第27页 |
| ·基线均衡性 | 第27-29页 |
| 4 数据分析 | 第29-37页 |
| ·主要结局指标 | 第29-32页 |
| ·次要结局指标 | 第32-36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45页 |
| 1. 祖国医学对PTSD的认识 | 第37页 |
| 2. 现代医学对PTSD的认识 | 第37-38页 |
| 3. 针灸治疗依据 | 第38-41页 |
| ·针灸穴位的选择 | 第38-39页 |
| ·针灸临床疗效 | 第39-40页 |
| ·针刺作用机制 | 第40-41页 |
| 4. 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评价 | 第41-45页 |
| ·证据强度 | 第41-42页 |
| ·结局指标 | 第42-43页 |
| ·漏斗图分析 | 第43-44页 |
| ·安全性报告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综述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进展 | 第51-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附件1 检索策略 | 第61-63页 |
| 附件2 纳入文献主要特征表 | 第63-67页 |
| 附件3 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效Meta分析数据提取表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