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公路小净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概述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坪子头隧道工程概况 | 第19-26页 |
·概述 | 第19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隧道设计 | 第22-24页 |
·隧道总体设计 | 第22页 |
·隧道洞口设计 | 第22-23页 |
·小净距段分布统计 | 第23-24页 |
·隧道施工工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小净距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预报技术研究 | 第26-47页 |
·小净距隧道施工地质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预报的项目及手段 | 第27-29页 |
·地质预报项目 | 第27页 |
·地质预报手段 | 第27-29页 |
·坪子头隧道地质预报方案设计 | 第29-31页 |
·目的和目标 | 第29-30页 |
·地质预报主要项目 | 第30页 |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 第30-31页 |
·地质预报系统程序 | 第31页 |
·地质预报实例分析 | 第31-46页 |
·TGP206长距离地质预报 | 第32-36页 |
·地质雷达中距离地质预报 | 第36-40页 |
·瞬变电磁仪中距离地质预报 | 第40-42页 |
·短距离地质素描分析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 | 第47-62页 |
·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及手段 | 第48-52页 |
·坪子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设计 | 第52-55页 |
·目的和目标 | 第52-53页 |
·监控量测主要项目 | 第53-55页 |
·隧道监控量测系统程序 | 第55页 |
·小净距段施工监测成果分析 | 第55-61页 |
·洞内观察 | 第56页 |
·地表沉降 | 第56-57页 |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关键因素分析 | 第62-84页 |
·引言 | 第62页 |
·建立模型 | 第62-6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83页 |
·位移分析 | 第64-70页 |
·应力分析 | 第70-77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77-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小净距隧道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 第84-89页 |
·超前支护 | 第84-85页 |
·超前自进式锚杆 | 第84页 |
·超前小导管 | 第84页 |
·超前锚杆 | 第84-85页 |
·洞身施工 | 第85-86页 |
·洞口开挖及加固 | 第85页 |
·Ⅲ级围岩开挖 | 第85页 |
·Ⅳ级围岩开挖 | 第85-86页 |
·中夹岩柱加固 | 第86页 |
·信息化施工 | 第86-87页 |
·围岩的准确分级 | 第87页 |
·不良地质地段的施工 | 第87页 |
·初期支护的设计和施工 | 第87页 |
·二衬的信息化施工 | 第87页 |
·施工突发事件控制 | 第87-88页 |
·涌水突泥 | 第87-88页 |
·塌方及大变形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