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 秦派二胡悲情特征之体现 | 第8-13页 |
| (一) 作品题材之悲情 | 第8-9页 |
| 1、 主题内容 | 第8-9页 |
| 2、 音乐素材 | 第9页 |
| (二) 音阶调式之悲苦 | 第9-11页 |
| 1、 悲苦 | 第9页 |
| 2、 特性音阶调式 | 第9-11页 |
| (三) 作曲旋法之悲美 | 第11-13页 |
| 二、 秦派二胡悲美之源探索 | 第13-19页 |
| (一) 古代“悲”之审美演变 | 第13-14页 |
| 1、 萌芽 | 第13页 |
| 2、 欣赏 | 第13-14页 |
| 3、 盛行 | 第14页 |
| (二) 三秦大地上的悲与美 | 第14-16页 |
| 1、 陕北高原 | 第15页 |
| 2、 关中平原 | 第15-16页 |
| (三) 戏曲音乐给予秦派二胡的悲与美 | 第16-19页 |
| 1、 秦腔 | 第17页 |
| 2、 迷胡 | 第17-18页 |
| 3、 二胡特性 | 第18-19页 |
| 结语 | 第19-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 致谢 | 第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