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群体性事件 | 第16-17页 |
·预警机制 | 第17页 |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 第17-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22-23页 |
·基本建立预警工作机制 | 第22页 |
·初步建立预警责任机制 | 第22页 |
·开始注重运用高科技手段 | 第22-23页 |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政府没有从优化预警机制的角度去预防群体性事件 | 第23页 |
·预警信息处理技术不完善 | 第23-24页 |
·预警机制运行失灵 | 第24页 |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4页 |
·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传统的体制性障碍 | 第24-25页 |
·预警法制化进程缓慢 | 第25页 |
·问责制度执行不力 | 第25-26页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 第26-32页 |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6-29页 |
·美国纽约市 | 第26-27页 |
·日本东京都 | 第27-29页 |
·加拿大多伦多市 | 第29页 |
·国外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共同点 | 第29-30页 |
·启示 | 第30-32页 |
·要切实加强指挥决策系统的核心权威地位 | 第30页 |
·要尽快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 第30-31页 |
·要着力建设完善的信息情报系统 | 第31页 |
·要促成政府部门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 | 第31-32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优化原则与体系构想 | 第32-42页 |
·优化原则 | 第32-33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2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2-33页 |
·及时性原则 | 第33页 |
·综合平衡原则 | 第33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体系构想 | 第33-42页 |
·预警监测子系统 | 第34-36页 |
·预警识别评估子系统 | 第36-40页 |
·预警预报子系统 | 第40-42页 |
第6章 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 | 第42-50页 |
·要切实加强预警组织建设 | 第42-45页 |
·明确预警中的政府主导角色 | 第43页 |
·积极加强社会其他组织的参与作用 | 第43-45页 |
·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管理系统 | 第45页 |
·决策系统 | 第45页 |
·执行系统 | 第45页 |
·反馈系统 | 第45页 |
·建立健全完备的预警制度 | 第45-46页 |
·信息报告制度 | 第46页 |
·群众申诉制度 | 第46页 |
·沟通协调制度 | 第46页 |
·责任追究制度 | 第46页 |
·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处理机制 | 第46-48页 |
·全面的预警信息搜集 | 第47页 |
·科学的预警信息分析 | 第47页 |
·预警信息评估 | 第47-48页 |
·完善预警机制保障体系 | 第48-50页 |
·建立高素质的预警人才队伍 | 第48页 |
·后勤保障 | 第48-49页 |
·资金保障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课题及公开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