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河流的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 第10-13页 | 
| ·河流非平衡态演变过程的特点 | 第13-17页 | 
| ·河流调整的方向——冲积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 | 第13页 | 
| ·河流调整的阶段与模式 | 第13-15页 | 
| ·河流调整的速率与时间 | 第15-16页 | 
| ·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现象 | 第16-17页 | 
| ·河床非平衡态演变的计算方法 | 第17-22页 | 
| ·定性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 ·定量计算方法 | 第18-22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2章 非平衡态河道冲淤演变的计算方法 | 第24-40页 | 
| ·滞后响应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4-28页 | 
| ·滞后响应模型的特点与应用 | 第28-32页 | 
| ·模型各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28页 | 
| ·采用离散方法求解模式 I 产生的误差 | 第28-30页 | 
| ·模型的应用步骤 | 第30-32页 | 
| ·河道冲淤平衡态的计算方法 | 第32-38页 | 
| ·河道冲淤平衡态的概化模式 | 第32-35页 | 
| ·河道冲淤量平衡值的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 ·河道冲淤量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冲淤过程模拟 | 第40-71页 | 
| ·研究河段与研究概况 | 第40-43页 | 
|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的冲淤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 ·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冲淤过程模拟 | 第49-56页 | 
| ·计算方法 | 第49-53页 | 
| ·计算结果 | 第53-56页 | 
| ·采用不同平衡淤积体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56-59页 | 
| ·潼关高程和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 ·潼关高程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水沙条件的影响 | 第61-64页 | 
| ·水库控制水位 318m 运用以来的冲淤变化分析 | 第64-65页 | 
| ·河道冲淤量空间分布的计算方法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4章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过程及模拟 | 第71-95页 | 
| ·黄河下游研究概况 | 第71-73页 | 
| ·黄河下游冲淤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7页 | 
| ·黄河下游冲淤过程模拟 | 第77-82页 | 
| ·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 ·计算结果 | 第78-82页 | 
| ·小浪底水库运用和河口延伸对黄河下游冲淤影响 | 第82-86页 | 
| ·小浪底水库运用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 | 第84-86页 | 
| ·不同平衡淤积体计算模式的效果分析与比较 | 第86-93页 | 
| ·不同计算方法的建立 | 第86-87页 | 
| ·计算效果比较与分析 | 第87-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5章 美国图特河北汊冲淤调整过程及模拟 | 第95-122页 | 
| ·本章引论 | 第95-96页 | 
| ·图特河北汊流域介绍 | 第96-103页 | 
| ·图特河北汊的调整过程及特点 | 第103-110页 | 
| ·河道垂向的调整 | 第103-106页 | 
| ·河道横向的调整 | 第106-109页 | 
| ·河道纵剖面的调整 | 第109-110页 | 
| ·图特河北汊河床深泓高程调整过程模拟 | 第110-120页 | 
| ·水沙条件的估算 | 第111-114页 | 
| ·河床深泓高程调整过程模拟 | 第114-119页 | 
| ·讨论 | 第119-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附录A 黄河下游汛期来水量计算表(单位:亿 m3) | 第133-136页 | 
| 附录B 黄河下游汛期来沙量计算表(单位:亿 t) | 第136-13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