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学科的建立 | 第9-13页 |
(一) 筝专业学科在西安音乐学院开设前的背景与音乐环境 | 第9页 |
1. 西安音乐学院初建立与当时的音乐环境 | 第9页 |
2. 筝专业学科在我院建校初期的情况 | 第9页 |
(二) 筝专业学科在西安音乐学院正式建立以及过程 | 第9-12页 |
1. 西安音乐学院建立筝专业的过程 | 第9-11页 |
2. 筝专业建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 第11-12页 |
(三)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学科建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 恢弘的历史意义 | 第12页 |
2. 既往开来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在探索中得到初步发展 | 第13-21页 |
(一) 筝专业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与音乐环境 | 第13页 |
2. 我院筝专业在各方面得到初步发展 | 第13-16页 |
3.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 第16-17页 |
(二)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与陕西筝派 | 第17-19页 |
1. “陕西筝派”称谓之由来 | 第17-18页 |
2.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与陕西筝派的关系 | 第18-19页 |
(三) “秦筝归秦”学术思想的提出与意义 | 第19-21页 |
1. 何谓“秦筝归秦”? | 第19-20页 |
2. 还历史一个未来——“秦筝归秦”提出的意义 | 第20-21页 |
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学科的大跨步发展 | 第21-30页 |
(一).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自改革开放到目前的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1. 时代背景变化下音乐环境的改变 | 第21页 |
2. 我院筝专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大跨步发展——传承与发展秦筝文化 | 第21-22页 |
3.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主张 | 第22-23页 |
(二) 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学科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 第23-30页 |
1. 陕西秦筝学会的建立 | 第23页 |
2. 理论建设的丰富 | 第23-25页 |
3. 不断涌现出新的创作筝曲 | 第25-26页 |
4. 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 第26页 |
5. 艺术实践与社会性活动的增多 | 第26-30页 |
四. 实践出真知 | 第30-33页 |
(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第30-31页 |
1. “行”——实践的含义与重要性 | 第30页 |
2. “知”——认识的含义与其主观能动性 | 第30页 |
3. 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以及深远影响 | 第30-31页 |
(二) 我院筝专业得以大发展是不断实践的成果 | 第31-33页 |
1. 理论方面 | 第31-32页 |
2. 艺术创作方面 | 第32页 |
3. 演奏形式变化方面 | 第32-33页 |
五. 学不可以已 创新得发展 | 第33-37页 |
(一) 不拘一格 善于创新 | 第33-35页 |
1. 创新的含义与其重要性 | 第33页 |
2. 质疑与创新的关系 | 第33-35页 |
(二) 创新不断不断创新 | 第35-37页 |
1. 风格特色的创新 | 第35页 |
2. 演奏形式的创新 | 第35页 |
3 演奏技法上的创新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