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初始点:何为再分配 | 第17-20页 |
一、 再分配的实质内涵 | 第17-19页 |
二、 再分配活动的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定题:选题动机与研究目的 | 第20-23页 |
一、 选题动机:现实中问题的严峻和理论上科学研究的缺乏 | 第20-22页 |
二、 研究目的:达到系统化的认知以提出针对性建议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过程: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 内容结构:基于逻辑线条的三部曲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方法:以“合意”为标准的综合性方法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总结:研究发现、创新与局限性 | 第26-29页 |
一、 主要发现 | 第26页 |
二、 创新工作 | 第26-27页 |
三、 局限性 | 第27-29页 |
第一部分 再分配倾向的决定 | 第29-70页 |
第二章 再分配倾向的理论框架和因素提炼 | 第30-51页 |
第一节 再分配的应然性和必然性 | 第30-37页 |
一、 再分配存在的应然性:争论 | 第30-34页 |
二、 再分配存在的必然性:初步论证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再分配倾向决定的动机框架 | 第37-42页 |
一、 经济利益动机 | 第37-39页 |
二、 风险规避动机 | 第39-40页 |
三、 公平信念动机 | 第40-41页 |
四、 声誉理想动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再分配倾向的影响因素 | 第42-51页 |
一、 身份特征因素 | 第43-44页 |
二、 社会经济地位 | 第44-45页 |
三、 教育水平 | 第45页 |
四、 流动性预期 | 第45-46页 |
五、 就业状况 | 第46页 |
六、 流动性经历 | 第46-47页 |
七、 对公平的认知 | 第47-48页 |
八、 文化和社会规范 | 第48页 |
九、 理想信仰 | 第48页 |
十、 其他因素 | 第48-51页 |
第三章 中国居民再分配倾向的影响因素 | 第51-70页 |
第一节 中国的事实基础和既有研究评述 | 第51-54页 |
一、 人们倾向于实施再分配的客观事实基础 | 第51-52页 |
二、 既有研究评述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数据与变量描述 | 第54-59页 |
一、 再分配倾向指标的选取 | 第55页 |
二、 控制变量指标构建 | 第55-56页 |
三、 四大动机变量指标构建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再分配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第59-70页 |
一、 身份特征与再分配倾向 | 第61-62页 |
二、 四大动机与再分配倾向 | 第62-63页 |
三、 影响因素的边际变化概率 | 第63-64页 |
四、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说明 | 第64-70页 |
第二部分 再分配政策的形成、现状和作用机理 | 第70-111页 |
第四章 从倾向到政策:以 2011 个税改革为例 | 第71-85页 |
第一节 理论和文献基础 | 第71-76页 |
一、 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71-73页 |
二、 对中国政策议程的相关研究 | 第73-76页 |
第二节 中国个人所得税修正案的政策制定过程 | 第76-81页 |
一、 个税修正的政策议程设置 | 第76-78页 |
二、 个税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第78-80页 |
三、 个税修正政策的最终出台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再分配政策形成的模式特征、问题和对策 | 第81-85页 |
一、 我国个税及再分配政策形成的模式特征 | 第81-82页 |
二、 我国再分配政策形成的主要问题 | 第82-83页 |
三、 我国再分配政策形成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再分配政策的基本状况和作用机理 | 第85-111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再分配的基本状况 | 第85-101页 |
一、 政府再分配政策项目的界定 | 第85-86页 |
二、 我国政府再分配政策项目的制度体系 | 第86-93页 |
三、 我国政府再分配政策主要项目的规模特征 | 第93-101页 |
第二节 政府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机理 | 第101-111页 |
一、 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机理:阐释与推导 | 第101-105页 |
二、 再分配政策项目的作用机理:数值模拟 | 第105-111页 |
第三部分 政府再分配政策的效应测算 | 第111-162页 |
第六章 再分配效应的测算方法和研究回顾 | 第112-128页 |
第一节 效应测算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 | 第112-117页 |
一、 基本思想和方法:前后对比 | 第112-114页 |
二、 具体测算方法的比较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测算过程中的选择问题 | 第117-122页 |
一、 测算单元的选择和处理 | 第118-119页 |
二、 度量指标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三、 不平等指标的选择 | 第120-122页 |
四、 测算方法的选择 | 第122页 |
第三节 既有测算研究的回顾 | 第122-128页 |
一、 国内外测算研究的整体性概括 | 第123-124页 |
二、 以中国为测算对象的研究 | 第124-128页 |
第七章 再分配效应的测算和结果解析 | 第128-154页 |
第一节 数据处理和方法指标选择 | 第128-137页 |
一、 城镇收入分布的核算 | 第128-132页 |
二、 农村收入分布的核算 | 第132-135页 |
三、 测算项目所含内容 | 第135-136页 |
四、 方法、指标和数据说明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城镇再分配效应结果分析 | 第137-151页 |
一、 天津市城镇再分配效应结果分析 | 第137-144页 |
二、 山东省城镇再分配效应结果分析 | 第144-147页 |
三、 城镇再分配效应的讨论和对比总结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 农村再分配效应结果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 第151-154页 |
一、 山东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基本描述 | 第151-152页 |
二、 山东省农村再分配效应结果 | 第152-15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4-162页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154-157页 |
一、 再分配倾向决定部分的研究发现 | 第154-155页 |
二、 政策形成与作用机理部分的研究发现 | 第155-156页 |
三、 再分配效应测算部分的研究发现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57-162页 |
一、 基于研究发现的针对性建议 | 第157-160页 |
二、 基于研究发现的制度体系层面的建议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与奖励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