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技术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9页 |
·技术思路 | 第15-17页 |
·特色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7页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气象水文 | 第20页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回灌层物性特征 | 第21-22页 |
·沉积相 | 第22-24页 |
·西安凹陷演化史及其低温低压特征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 | 第27-39页 |
·热储环境模拟 | 第27-31页 |
·热储温度模拟 | 第27-29页 |
·热储酸碱度模拟 | 第29页 |
·热储流体混入量模拟 | 第29-30页 |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 第30-31页 |
·热储矿物溶解沉淀规律模拟 | 第31-35页 |
·温度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 | 第32-33页 |
·PH 值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 | 第33-34页 |
·氧化还原电位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 | 第34-35页 |
·地热尾水与原水混合模拟 | 第35-36页 |
·结垢指数计算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模拟实验及主控因子分析 | 第39-62页 |
·化学堵塞 | 第40-48页 |
·化学堵塞影响因素 | 第41页 |
·室内化学堵塞模拟实验 | 第41-47页 |
·阻垢剂对化学堵塞的影响 | 第47-48页 |
·悬浮物堵塞 | 第48-55页 |
·回灌目的层岩样分析 | 第48-49页 |
·悬浮物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热储孔喉与悬浮物粒径分析 | 第50-55页 |
·气体堵塞 | 第55-56页 |
·微生物堵塞 | 第56-57页 |
·影响堵塞的热储内部阻抗因素 | 第57-60页 |
·骨架收缩 | 第57-58页 |
·储层物性 | 第58页 |
·冷锋面 | 第58-59页 |
·复合堵塞 | 第59-60页 |
·各堵塞因素堵塞程度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开放式和密闭式设备对回灌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 | 第62-68页 |
·理论研究 | 第62-63页 |
·碳酸盐类矿物 | 第62页 |
·硫酸盐类矿物 | 第62-63页 |
·硅类矿物 | 第63页 |
·铁类矿物 | 第63页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63-65页 |
·温度对开放式大池与密闭式容器影响 | 第63-64页 |
·CO_2分压对开放式大池与密闭式容器的影响 | 第64页 |
·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对开放式大池与密闭式容器的影响 | 第64-65页 |
·回灌现场实证 | 第65-67页 |
·水质变化 | 第65-66页 |
·微生物影响 | 第66页 |
·地面设备影响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西安三桥回灌井与咸阳回灌一号井堵塞对比研究 | 第68-77页 |
·热储物性特征对比 | 第68-69页 |
·水化学成分对比 | 第69-70页 |
·水化学类型对比 | 第69页 |
·主要成垢离子对比 | 第69-70页 |
·室内模拟实验对比研究 | 第70-73页 |
·静态配伍实验对比 | 第71页 |
·室内动态驱替实验对比 | 第71-72页 |
·微生物堵塞对比研究 | 第72-73页 |
·西安、咸阳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对比研究 | 第73-74页 |
·热储环境对比 | 第73-74页 |
·水质配伍软件模拟结果对比 | 第74页 |
·回灌现场地面设备对比 | 第74-77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