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食品消费中消费者权益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 | 第13-14页 |
一、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的含义 | 第13页 |
二、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 | 第14-15页 |
一、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 第14页 |
二、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 第14-15页 |
三、食品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含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食品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侵权的典型类型及特征 | 第15-20页 |
一、侵权的典型类型 | 第15-18页 |
(一)侵犯知情权 | 第15-16页 |
(二)侵犯安全保障权 | 第16-17页 |
(三)侵犯公平交易权 | 第17-18页 |
二、食品消费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表现特征 | 第18-20页 |
(一)受害人数多,社会影响大 | 第18页 |
(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侵害 | 第18页 |
(三)侵权的隐蔽性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消费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我国食品消费的现状 | 第20-21页 |
一、食品掺杂、掺假和伪造 | 第20页 |
二、新闻报道失实 | 第20-21页 |
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 | 第21页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1-25页 |
一、体制转型阶段产生的矛盾 | 第21-22页 |
二、政府部门缺位、监督不力 | 第22页 |
三、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的知识匮乏、维权观念薄弱 | 第22-23页 |
四、食品企业、商家盲目趋利、不顾及安全问题 | 第23页 |
五、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 | 第23-24页 |
六、食品安全惩罚力度低,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我国关于食品消费的法律法规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25-30页 |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食品消费中的不足 | 第25-28页 |
(一)惩罚性赔偿标准过低 | 第25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空白 | 第25-26页 |
(三)消费者保护组织或机构的作用有待改善 | 第26-27页 |
(四)消费争议解决机制有待完善 | 第27页 |
(五)举证责任分配不明确 | 第27-28页 |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食品消费中的完善 | 第28-30页 |
(一)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8-29页 |
(二)明确精神赔偿的数额 | 第29页 |
(三)建立小额诉讼程序 | 第29-30页 |
(四)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30页 |
第二节《食品安全法》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有关食品消费的其他法律规定 | 第31-34页 |
第五章 食品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国外食品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 | 第34-37页 |
一、美国 | 第34-35页 |
二、欧盟 | 第35-36页 |
三、日本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食品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的完善 | 第37-45页 |
一、完善问题食品召回制度 | 第37-39页 |
二、健全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 第39页 |
三、完善食品公益诉讼制度 | 第39-41页 |
四、健全并严格执行 HACCP 控制制度 | 第41页 |
五、建立食品安全公益基金及食品安全责任险 | 第41-43页 |
六、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