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太原王氏的变迁与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2-18页 |
三、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 主要观点 | 第19-22页 |
第一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世系房支 | 第22-75页 |
第一节 郡望与源流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晋阳王氏 | 第24-40页 |
一、 大房世系 | 第27-30页 |
二、 二房世系 | 第30-33页 |
三、 三房或四房世系 | 第33-34页 |
四、 中山王氏世系 | 第34-40页 |
第三节 祁县王氏 | 第40-55页 |
一、 祁县王秉支 | 第42-43页 |
二、 祁县乌丸支 | 第43-48页 |
三、 祁县文中子支 | 第48-49页 |
四、 祁县王玄起支 | 第49-50页 |
五、 祁县王忠嗣支 | 第50-51页 |
六、 祁县河东王氏支 | 第51页 |
七、 其他祁县王氏支 | 第51-55页 |
第四节 泛称太原王氏者 | 第55-71页 |
第五节 家族结构及关系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二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婚姻关系 | 第75-93页 |
第一节 五姓婚姻 | 第75-84页 |
一、 高门婚姻的延续 | 第76-80页 |
二、 婚姻关系对家族的作用 | 第80-82页 |
三、 国家对五姓婚姻的干预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政治婚姻 | 第84-92页 |
一、 皇室婚姻 | 第84-86页 |
二、 官宦婚姻 | 第86-90页 |
三、 其他婚姻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三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政治活动 | 第93-113页 |
第一节 房支与政治 | 第93-101页 |
一、 晋阳王氏在政治上的沉浮 | 第93-97页 |
二、 祁县王氏在政治上的浮沉 | 第97-98页 |
三、 从仕宦、家庙看各房支的政治地位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家族成员的政治活动 | 第101-112页 |
一、 王珪与贞观之治 | 第102-104页 |
二、 王缙与代宗政治 | 第104-107页 |
三、 王涯、王璠、王起与甘露之变 | 第107-109页 |
四、 王铎与平定黄巢起义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经济活动 | 第113-125页 |
第一节 经济状况 | 第113-120页 |
一、 俸禄、赏赐及任上经营 | 第113-116页 |
二、 土地、宅第和园林 | 第116-119页 |
三、 墓葬、家庙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重要人物经济活动 | 第120-124页 |
一、 王播与元和平藩 | 第120-121页 |
二、 王涯与江南榷茶 | 第121-123页 |
三、 王铎、王凝及其他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五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家风和家学 | 第125-150页 |
第一节 以礼法为基础的家风 | 第125-137页 |
一、 礼法立世 | 第125-130页 |
二、 崇文尚武 | 第130-136页 |
三、 文业相继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以入仕为指向的家学 | 第137-149页 |
一、 家学与子女的教育 | 第137-140页 |
二、 科举入仕 | 第140-147页 |
三、 门荫入仕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文化心态 | 第150-160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氛围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佛教信仰 | 第151-155页 |
第三节 道教信仰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文化心态 | 第156-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七章 隋唐太原王氏的迁徙与社会影响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迁往两京地区 | 第160-174页 |
一、 晋阳王氏的迁徙 | 第160-163页 |
二、 祁县王氏的迁徙 | 第163-174页 |
第二节 太原王氏迁往其他地区 | 第174-179页 |
第三节 社会影响 | 第179-182页 |
一、 洛阳、长安的社会影响 | 第179-181页 |
二、 太原本望及其他区域的社会影响 | 第181-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3页 |
结语 | 第183-186页 |
附录 所见隋唐太原王氏墓志汇录 | 第186-2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5-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4-225页 |
后记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