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导论 | 第7-13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生态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形成 | 第13-20页 |
| ·生态文化的内涵 | 第13-16页 |
| ·生态文化的历史解读 | 第13-15页 |
| ·当代语境视角下的生态文化 | 第15-16页 |
|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 第16页 |
| ·生态文化的特征 | 第16-18页 |
| ·历史传承性 | 第16-17页 |
| ·环境协调性 | 第17页 |
| ·内在和谐性 | 第17页 |
| ·外在多样性 | 第17页 |
| ·双重友好性 | 第17-18页 |
| ·发展持续性 | 第18页 |
| ·生态文化的形成 | 第18-20页 |
| ·生态文化是解决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 | 第18页 |
| ·生态文化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理论结果 | 第18-19页 |
| ·生态文化是融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必然趋势 | 第19-20页 |
| 3 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20-29页 |
| ·我国生态文化的价值匮乏 | 第20-22页 |
| ·生态文化价值取向探讨的基本视角 | 第22-24页 |
|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22-23页 |
| ·人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23-24页 |
| ·人与自身关系视角下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24页 |
| ·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的当代意蕴 | 第24-27页 |
| ·生态文化的关怀价值取向 | 第24-25页 |
| ·生态文化的包容价值取向 | 第25-26页 |
| ·生态文化的和谐价值取向 | 第26-27页 |
| ·我国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 4 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 | 第29-39页 |
| ·我国生态文化的教育现状 | 第29-30页 |
| ·发挥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的逻辑必然与现实要求 | 第30-31页 |
| ·发挥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的逻辑必然 | 第30页 |
| ·发挥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的现实要求 | 第30-31页 |
| ·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 | 第31-34页 |
| ·生态文化的物化教育功能 | 第31-32页 |
| ·生态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 第32页 |
| ·生态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 | 第32-33页 |
| ·生态文化的科技教育功能 | 第33页 |
| ·生态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 第33页 |
| ·生态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 | 第33-34页 |
| ·生态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 第34-36页 |
| ·生态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34-35页 |
| ·生态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35-36页 |
| ·我国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 5 树立正确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 第39-44页 |
| ·树立正确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对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作用与意义 | 第39-40页 |
| ·树立生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挥其教育功能的途径 | 第40-44页 |
| ·政府牵头,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 | 第40-41页 |
| ·重视学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生态环境创建 | 第41页 |
| ·提倡社会全民参与,注重媒体引导 | 第41页 |
| ·注重个人心灵环保,培养生态实践能力 | 第41-42页 |
| ·建立生态文化的教育基地,彰显生态文化的地域特色 | 第42页 |
| ·继承我国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