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一、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 难点问题 | 第14-15页 |
二、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回顾 | 第15-17页 |
1、 古典经济学派 | 第15页 |
2、 城市模式理论 | 第15-16页 |
3、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6页 |
4、 区域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17-20页 |
1、 国外城乡统筹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18页 |
2、 国内城乡统筹研究文献回顾 | 第18-20页 |
(三)城乡统筹模式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20-24页 |
三、 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情况简介 | 第24-35页 |
(一)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所比较的意义 | 第24-26页 |
1、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 | 第24-25页 |
2、 江浙两省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 | 第25页 |
3、 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已经取得比较明显成绩 | 第25-26页 |
(二)江苏省基本情况与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特点 | 第26-30页 |
1、 江苏省基本情况介绍 | 第26-27页 |
2、 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3、 江苏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启示 | 第29-30页 |
(三)浙江省基本情况与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特点 | 第30-35页 |
1、 浙江省基本情况介绍 | 第30-31页 |
2、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 第31-33页 |
3、 浙江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启示 | 第33-35页 |
四、 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情况因子分析 | 第35-52页 |
(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算方法选择 | 第35-38页 |
1、 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2、 方法的介绍 | 第36-38页 |
(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算体系构建 | 第38-42页 |
1、 确定指标体系的依据 | 第38页 |
2、 选取相关指标的原则 | 第38-39页 |
3、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39-42页 |
(三)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解释 | 第42-45页 |
(四)江浙两省城乡统筹模式特征归纳 | 第45-52页 |
1、 方法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45-46页 |
2、 统筹模式的因子分析 | 第46-49页 |
3、 城乡统筹的因子解释 | 第49-52页 |
五、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2-58页 |
(一)结论 | 第52-54页 |
1、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是城乡统筹进程又好又快推进的根本保障 | 第52页 |
2、 两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都受到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影响,但有所区别 | 第52-53页 |
3、 在城乡统筹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作用大不相同 | 第53-54页 |
(二)建议 | 第54-57页 |
1、 转变发展思路,保证城乡统筹进程顺利进行 | 第54-55页 |
2、 坚持市场引导,保证城乡统筹进程方向正确 | 第55-56页 |
3、 坚持政府推动,保证城乡统筹进程快速推进 | 第56-57页 |
(三)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简介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