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交响--原学宗师言象作品本原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引言 回归事实本身第12-13页
绪论 缘起、现状、问题与思路第13-33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第13-16页
  一 缘起第13-14页
  二 背景第14-16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第16-29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第17-28页
  三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第28-29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9-33页
  一 研究思路第29-32页
  二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一章 义源与体构:宗师作品本原思想内涵渊源及构成体系第33-59页
 第一节 本原与本源:宗师本原思想探释第33-48页
  一 本原思想的内涵第33-39页
  二 本原思想的成因第39-46页
  三 本原思想的渊源第46-48页
 第二节 逻辑与视觉:宗师本原思想的体系及构成第48-59页
  一 本原思想体系的内涵第49-54页
  二 本原思想体系的构成第54-56页
  三 本原思想体系的建构第56-59页
第二章 “诗”性之“思”:宗师书言作品的本原思想第59-146页
 第一节 保护与繁衍:《抓髻娃娃》书言作品的繁衍生存意识第59-80页
  一 生存与发展:抓髻娃娃的内涵及成因第59-64页
  二 生成与流变:民艺民俗中抓髻娃娃的出土原型与文明时代的变体第64-67页
  三 叙事与行文:对抓髻娃娃造物文化基因符号的破译和逻辑建构第67-80页
 第二节 通天与永恒:《生命之树》的通天通阳思想第80-107页
  一 生命之树的内涵及成因第80-85页
  二 生成与流变:生命之树的史前原型及文明时代的异体和变体第85-93页
  三 立论与行文:对“生命之树”的密码破译与叙事逻辑第93-107页
 第三节 浑沌与化生:《绵绵瓜瓞》的生生绵延意识第107-130页
  一 葫芦与崇拜:绵绵瓜瓞的内涵及成因第107-109页
  二 原型与流变:绵绵瓜瓞的史前原型及文明时代流变第109-116页
  三 叙事与逻辑:叙事与行文中对作为文化符号的绵绵瓜瓞的破译第116-130页
 第四节 沉潜与流变:《民间美术》的阴阳生生思想第130-146页
  一 文化与基因:民间美术的内涵及成因第131-135页
  二 传承与流变:中国民间美术造物的原型与异体第135-138页
  三 行文与逻辑:《民间美术》的叙事与造物逻思想第138-146页
第三章 “思”性之“诗”:宗师象语作品的本原思想第146-205页
 第一节 “术”高千丈:象语作品的“技进于道”思想第146-157页
  一 初期和早期艺术作品的“技-道”意识第146-150页
  二 中期及晚期艺术中的“技-道”观念第150-152页
  三 目“击”象语:“技”进于“道”中的雪中“世界”第152-157页
 第二节 落“叶”归根:象语作品的物我为一思想第157-168页
  一 自然山水与田园:初期朦胧的田园诗意第157-159页
  二 肖像和风景并重:早期的本土观念第159-161页
  三 由肖像转向风景:中期自觉的天人意识第161-162页
  四 油画山水和油画花鸟:晚期至今的物我为一思想第162-164页
  五 目“击”象语:走向物我为一的道-地-天-人境界第164-168页
 第三节 守望家园:象语作品的阴阳生生思想及其表征第168-205页
  一 作品的阴阳生生思想第168-170页
  二 作品阴阳生生思想的若干特征第170-173页
  三 象语作品的阴阳生生思想的视觉呈现第173-205页
第四章 共舞与合奏:宗师言象作品本原思想的生成第205-287页
 第一节 言象共舞:宗师作品本原思想逻辑与视觉系统的互化第205-232页
  一 书言与宗师书言:由口说、文述乃至身体道说与应合身体生命召唤而说第205-211页
  二 象语与宗师象语:由物事、理道象到世界作为显象之道说与象尽意-道第211-220页
  三 言象共舞:宗师作品本原思想的书言象语化与象语书言化第220-232页
 第二节 思诗合奏:宗师言象作品本原思想的互化和生成第232-287页
  一 闻道栖居:思诗与宗师言象作品本原思想的“思”与“诗”第233-243页
  二 花花世界:宗师书言本原思想的“诗”化第243-276页
  三 叶叶菩提:象语作品本原思想的“思”化第276-279页
  四 思诗合奏:宗师书言作品与象语作品的思诗互化和生成第279-287页
第五章 源头活水:宗师的本原思想对油画民族化的意义第287-361页
 第一节 “潮”涨“潮”落:民国至今中国油画民族化百年风云第287-301页
  一 教士初传:民国以前洋画东渐的油画民族化第288页
  二 反“客”为“主”:民国前后及艺术新学以来的油画民族化第288-292页
  三 集体行动:延安时期及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的油画民族化第292-294页
  四 谨言慎行:文革后及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第294-296页
  五 自由探索:江胡时代至今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第296-301页
 第二节 化否相争:民国以来油画民族化百年是非第301-310页
  一 澄明之蔽:民国以来的油画民族化的否定观第301-304页
  二 遮蔽之明:对油画民族化的肯定论第304-307页
  三 明蔽兼及:民国以来油画民族化的反思第307-310页
 第三节 山穷水复:民国以来油画民族化探索与归宿第310-330页
  一 中西折中:以油画写实技法与中国画形式表现中国题材的民族化第311-313页
  二 中西互化:以西方现代主义油画与中国画技法表现中国题材的民族化第313-315页
  三 中西调和:以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油画技法与中国题材相融合的民族化第315-317页
  四 中西合璧:以西方写实油画技法与中国题材相结合的民族化第317-325页
  五 以中化西:融入中国绘画观和形式的写实油画技法表现中国题材的民族化第325-327页
  六 范式得失:中西折中互化调和合璧中等民族化范式成败第327-330页
 第四节 相合化生:本原思想文化基因对民族化传统范式危机的超越第330-361页
  一 族化何为:民国以来各种油画族化体系的民族化目标第331-336页
  二 族化众说:流行观念中对原学宗师油画民族化的各种观点第336-344页
  三 族化心语:建国以来宗师对自己油画民族化探索的自述第344-349页
  四 相合化生:以天人同体为基础和民族本原文化基因为象的民族化第349-359页
  五 源头活水:本原思想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传统民族化转向的意义第359-361页
结语第361-366页
参考文献第366-373页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第373-375页
后记第375-377页

论文共3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汉阙论
下一篇:多向化的中国当代美术批评(1978-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