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国内外野茉莉属植物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2-15页 |
·地理分布、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野茉莉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 | 第13-15页 |
·国外繁殖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繁殖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分子研究方面 | 第15页 |
2.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第15-16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垂珠花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 第19-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材料 | 第19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9-21页 |
·种子物理特性分析 | 第19页 |
·种子活力 | 第19-20页 |
·种皮障碍研究 | 第20页 |
·种子萌发抑制物质测定 | 第20页 |
·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0-21页 |
·种子破眠主要方法研究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种子的物理特性及其生活力测定 | 第21-22页 |
·果实及种子的物理特性 | 第21-22页 |
·种子生活力测定及其萌发 | 第22页 |
·种子的种皮透性分析 | 第22-24页 |
·种皮透水性及其对发芽的影响 | 第22-24页 |
·种皮透气性 | 第24页 |
·种子萌发抑制物质的化感活性 | 第24-26页 |
·层积处理对种子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26-2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不同贮藏方式处理 | 第28-30页 |
·综合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种子萌发特性 | 第31页 |
·种子休眠机理 | 第31-32页 |
·种子休眠解除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垂珠花硬枝扦插技术研究 | 第33-46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35页 |
·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 第33-34页 |
·单一生长调节剂处理试验 | 第34页 |
·生长调节剂浓度筛选 | 第34页 |
·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筛选 | 第34-35页 |
·枝条不同部位扦插试验 | 第35页 |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综合影响 | 第35-39页 |
·插穗生根进程 | 第35-36页 |
·插穗生根特性 | 第36页 |
·不同处理组合对生根影响的统计与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对生根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生根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处理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 第41-42页 |
·枝条不同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42-43页 |
4.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外界环境条件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43页 |
·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43-44页 |
·枝条不同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垂珠花硬枝扦插繁殖生理生化研究 | 第46-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地点和材料 | 第46页 |
·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插穗生根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 | 第46-4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 第47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插穗生根抑制物质与生根的影响 | 第48-49页 |
·营养物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49-52页 |
·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对生根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插穗生根过程中抗氧化系统研究 | 第52-56页 |
·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与生根的关系 | 第52-53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第53-5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7-63页 |
·插穗内含抑制物质与扦插生根关系 | 第57-58页 |
·营养物质与扦插生根关系 | 第58-59页 |
·可溶性糖与生根 | 第58-59页 |
·可溶性蛋白与生根 | 第59页 |
·抗氧化系统与扦插生根关系 | 第59-63页 |
·IAAO 活性与生根关系 | 第59-60页 |
·POD 活性与生根关系 | 第60-61页 |
·SOD 活性与生根关系 | 第61页 |
·PPO 活性与生根关系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垂珠花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3-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材料 | 第63-64页 |
·样本采集及处理 | 第63-64页 |
·仪器 | 第64页 |
·试剂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表型性状调查与测定 | 第64-65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5页 |
·微卫星引物筛选 | 第65-6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66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居群表型性状变异及分化 | 第66-67页 |
·基因组 DNA 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68-69页 |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9-70页 |
·居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 | 第70-71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1-74页 |
·表型多样性 | 第71页 |
·居群的遗传变异性 | 第71-72页 |
·居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72-73页 |
·居群表型变异与内在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73-74页 |
图版说明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图 | 第85-92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