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三) 中外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12-14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 阶段性 | 第15页 |
(二) 即时性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比较 | 第16-21页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第16-19页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比较 | 第21-27页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第21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23-27页 |
(一) 均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 第23页 |
(二)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三维目标设计思路 | 第23-24页 |
(三)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阶段目标设计思路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比较 | 第27-32页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第27-28页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第27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第27-28页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28-32页 |
(一) 均体现了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 第28-29页 |
(二) 均强调了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性 | 第29-30页 |
(三) 均重视母语教育的开放性 | 第30-31页 |
(四)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陈述角度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比较 | 第32-37页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第32-35页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第32-34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第34-35页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一) 均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 第35页 |
(二)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与内容比较 | 第37-48页 |
一、“识字与写字”目标与内容标准 | 第37-38页 |
二、阅读目标与内容标准 | 第38-42页 |
(一) 均重视阅读策略和方法,阶段目标梯度层次鲜明 | 第38-40页 |
(二) 澳大利亚更重视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 | 第40-41页 |
(三) 阅读目标要求各有侧重 | 第41-42页 |
三、写作目标与内容标准 | 第42-45页 |
(一) 均重视真实、独特、有创意的表达 | 第42-44页 |
(二) 中国强调写作兴趣,澳大利亚更重视写作能力 | 第44页 |
(三) 写作策略及指导方式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要求更高 | 第44-45页 |
四、听说目标与内容标准 | 第45-48页 |
(一) 中国强调听说兴趣,澳大利亚更重视“思考力”的培养 | 第45-46页 |
(二) 听说目标要求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要求更高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 | 第48-51页 |
一、课程标准应进一步细化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 | 第48页 |
二、阅读目标应实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 | 第48-49页 |
三、写作目标应平衡“个性化表达”与“写作策略” | 第49页 |
四、听说目标应体现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