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煤的形成与分类 | 第9页 |
1.3 煤的自燃机理 | 第9-11页 |
1.4 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1.4.1 煤的变质程度的影响 | 第11页 |
1.4.2 煤岩组分的影响 | 第11-12页 |
1.4.3 粒径和物理结构的影响 | 第12页 |
1.4.4 含水量的影响 | 第12页 |
1.4.5 空气流量及氧含量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6 地温的影响 | 第13-14页 |
1.5 煤炭自燃预测预报 | 第14-21页 |
1.5.1 预测技术 | 第14-16页 |
1.5.2 预报技术 | 第16-21页 |
1.6 痕量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法 | 第21-25页 |
1.7 本文工作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矿井大气中痕量C_2-C_3烃的富集研究 | 第26-5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1.2 吸附剂的装填和活化 | 第27页 |
2.1.3 实验流程和方法 | 第27-28页 |
2.1.4 活性炭的空白测定 | 第28-29页 |
2.1.5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9页 |
2.2 热脱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40页 |
2.2.1 破过体积的测定 | 第29-31页 |
2.2.2 脱附温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2.2.3 校正函数的确定 | 第33-37页 |
2.2.4 重复性的考察 | 第37-38页 |
2.2.5 应用可靠性分析—煤炭低温自燃预报 | 第38-40页 |
2.3 水蒸汽脱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2.3.2 数据处理 | 第41-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气相氧含量不同时煤低温反应指标气体行为研究 | 第51-6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1页 |
3.1.2 吸附剂的装填和活化 | 第51页 |
3.1.3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51-52页 |
3.1.4 活性炭的空白测定和气相色谱分析 | 第52-53页 |
3.1.5 实验条件 | 第5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3.2.1 通过煤样气相中氧含量不同时煤升温过程指标气体测定 | 第53-56页 |
3.2.2 通过煤样气相中氧含量不同时煤升温后强制降温过程指标气体测定 | 第56-59页 |
3.2.3 通过煤样气相中氧含量不同时煤升温后注氮灭火过程指标气体测定 | 第59-62页 |
3.3 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 | 第62页 |
3.4 矿井煤体温度的预报 | 第62-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