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行政论文--对外教育关系论文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理论、成效与对策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导论第14-38页
   ·研究背景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16页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问题第16-17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援助第17-19页
     ·智力援助第19-20页
   ·文献综述第20-33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20-26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26-32页
     ·现有成果存在的不足第32-33页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33-35页
     ·研究方法第33-34页
     ·论文框架结构第34-35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35-38页
     ·可能的创新第35-36页
     ·不足之处第36-38页
第2章 智力援助的理论基础第38-52页
   ·智力援助理论概念第38-43页
     ·智力援助的概念第38-39页
     ·发展经济学的援助理论第39-43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理论解释第43-48页
     ·“缺口论”与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第43-44页
     ·“减贫论”与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第44-45页
     ·“结构调整论”与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第45-48页
   ·理论适切性及分析框架第48-49页
     ·发展经济学的援助理论对本研究的适切性第48-49页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意义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3章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发展历程第52-72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方针与政策第52-59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方针第52-54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政策第54-59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发展阶段第59-63页
     ·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第59-60页
     ·政策调整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60-61页
     ·全方位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第61-63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面临的挑战第63-69页
     ·智力援助如何服务共同发展第63-66页
     ·智力援助如何打造品牌效应第66-67页
     ·智力援助如何营造和谐环境第67-69页
     ·智力援助如何促进文化交流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4章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成效与特色第72-112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成效第72-104页
     ·人才培养的援助成效第72-81页
     ·科学研究的援助成效第81-85页
     ·服务社会的援助成效第85-99页
     ·文化交流的援助成效第99-104页
   ·援助成效的实施规划与路径第104-109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特色第109-110页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自主能力建设第109页
     ·从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真诚帮助第109-110页
     ·重信守诺,与时俱进,满足需求第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5章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成效的实证研究第112-144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问卷调研第112-126页
     ·问卷设计第112页
     ·调查目的与内容第112页
     ·调查对象和方法第112-113页
     ·数据处理第113页
     ·调查结果分析第113-126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成效的访谈调研第126-133页
     ·调研样本第126-127页
     ·调研工具第127页
     ·调研结果分析第127-133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成效的个案研究第133-141页
     ·南京农业大学的对非洲智力援助的历程第133-135页
     ·南京农业大学的对非洲智力援助成效第135-140页
     ·南京农业大学对非洲智力援助面临的挑战第140页
     ·南京农业大学的对非洲智力援助举措第140-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4页
第6章 发达国家对非洲智力援助借鉴第144-170页
   ·发达国家对非洲智力援助第144-164页
     ·美国倡导人力资源开发的智力援助第144-153页
     ·法国精英式人才培养的智力援助第153-157页
     ·日本对非洲“自助努力”能力提高的智力援助第157-164页
   ·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对非洲智力援助比较及借鉴第164-170页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170-178页
   ·全文结论第170-171页
   ·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的对策第171-178页
     ·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共同发展第171-173页
     ·提高科研实力,打造品牌效应第173-174页
     ·改善民生条件,营造和谐环境第174-175页
     ·加强文化交流,稳定友好关系第175-17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8-188页
附录1第188-192页
附录2第192-193页
附录3第193-194页
附录4第194-195页
附录5第195-19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6-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催化氧化研究
下一篇:黄瓜收获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