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论文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选题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0-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概况 | 第12-18页 |
·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区域经济合作 | 第12页 |
·亚太 | 第12-13页 |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动因 | 第13-14页 |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催生亚太经合组织的根本动因 | 第13页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亚太经合组织产生的促进作用 | 第13页 |
·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亚太经合组织产生的促进作用 | 第13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影响 | 第13-14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14-18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初步发展阶段(1989 年—1991 年) | 第14-15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机制化发展阶段(1992 年—1994 年) | 第15页 |
·亚太经合组织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推进阶段(1995 年—1996 年) | 第15-16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调整发展阶段(1997 年至今) | 第16-18页 |
第3章 亚太经合组织的机构发展 | 第18-23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决策机构 | 第18-19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第18-19页 |
·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 | 第19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初步磋商和执行机构 | 第19-21页 |
·高官会议 | 第19-20页 |
·委员会 | 第20页 |
·专家组 | 第20-21页 |
·工作组 | 第21页 |
·亚太经合组织的辅助机构 | 第21-23页 |
·秘书处 | 第21-22页 |
·名人小组 | 第22-23页 |
第4章 亚太经合组织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23-32页 |
·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亚太经合组织机构的发展 | 第23-26页 |
·东南亚国家联盟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机构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23-24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亚太经合组织机构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24-26页 |
·各成员间实力不对称影响亚太经合组织机构的发展 | 第26-27页 |
·组织定位不明确影响机构的发展 | 第27-28页 |
·机构的运行成效影响亚太经合组织机构的发展 | 第28-32页 |
·亚太经合组织机构的运行成效 | 第29-31页 |
·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机制的缺陷 | 第31-32页 |
第5章 对亚太经合组织机构发展的思考 | 第32-43页 |
·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互动与合作 | 第32-34页 |
·亚太经合组织应加强与区域内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互动 | 第32-33页 |
·亚太经合组织应加强与世贸组织等区域外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互动 | 第33-34页 |
·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 | 第34-36页 |
·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投资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改革 | 第34-35页 |
·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 第35-36页 |
·借鉴其他国际组织的经验加强相关领域机制建设 | 第36-37页 |
·学习欧盟,加强立法建设 | 第36-37页 |
·借鉴独联体集体条约安全组织的决策机制 | 第37页 |
·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 | 第37-39页 |
·关于亚太经合组织组织发展定位的探索 | 第38-39页 |
·维持亚太经合组织基本制度框架 | 第39页 |
·完善机构功能注重议程落实 | 第39-41页 |
·议题整合,机构精简 | 第39-40页 |
·强化秘书处的行政管理职能 | 第40-41页 |
·关于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思考 | 第41-43页 |
·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意义 | 第41-42页 |
·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机构发展进程中的对策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