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1-13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广场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城市广场 | 第13-15页 |
·植物造景 | 第15-17页 |
·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特色 | 第17-18页 |
·广场植物造景原则 | 第18-19页 |
·广场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植物季相变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植物季相变化概念 | 第21-23页 |
·植物季相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广场植物季相造景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南京市广场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 第27-55页 |
·研究对象 | 第28-32页 |
·南京城市概况 | 第28-29页 |
·调查时间与样点 | 第29-3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6页 |
·调查及研究内容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广场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36-39页 |
·广场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39-43页 |
·广场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 第43-48页 |
·广场植物四季观赏特性分析 | 第48-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种组成 | 第51-52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群落结构特征 | 第52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数量特征 | 第52-53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四季观赏特性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南京市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 第55-75页 |
·评价对象 | 第55-56页 |
·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56-57页 |
·模糊评价法 | 第57页 |
·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 第57-63页 |
·对象层的选取 | 第58-60页 |
·评判标准的确定 | 第60-63页 |
·评判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对象层各因子数值及最终得分 | 第63-68页 |
·对象层各因子最终得分 | 第68-69页 |
·评判因子权重的确定与检验 | 第69-71页 |
·权重的计算 | 第71-72页 |
·综合评判计算 | 第72-7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3-75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准则层和对象层的重要性 | 第73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数 | 第73-74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各准则层得分(评分)前三名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南京市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特色与优化 | 第75-105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概述 | 第75-76页 |
·调研十个广场植物景观 | 第76-102页 |
·Ⅰ级广场植物景观 | 第76-83页 |
·Ⅱ级广场植物景观 | 第83-97页 |
·Ⅲ级广场植物景观 | 第97-102页 |
·南京市现代城市广场适生植物名录 | 第102-10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南京十个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特色和不足 | 第103页 |
·南京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优化 | 第103-105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159页 |
图片来源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