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其趋势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乌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现状的研究 | 第8-9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0-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相关学科及理论 | 第12-13页 |
| ·环境行为学 | 第12页 |
| ·景观设计学 | 第12-13页 |
| ·文化人类学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乌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概述 | 第15-21页 |
| ·乌市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环境 | 第15-17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城市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 ·地域文化特征 | 第16-17页 |
| ·乌市的社会背景 | 第17-19页 |
| ·政治背景 | 第17页 |
| ·人口背景 | 第17-19页 |
| ·宗教信仰 | 第19页 |
| ·乌市公共空间景观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多功能复合”广场景观设计 | 第21-37页 |
| ·文化与交流:人民广场 | 第21-24页 |
| ·三面围合性布局 | 第21-22页 |
| ·广场设施 | 第22页 |
| ·绿化及小品设计 | 第22页 |
| ·人民广场的调查问卷研究 | 第22-23页 |
| ·人民广场的主要现状 | 第23-24页 |
| ·功能开放与公园化:南湖广场 | 第24-29页 |
| ·混合性布局 | 第24-25页 |
| ·建筑及设施 | 第25页 |
| ·景观元素 | 第25-26页 |
| ·南湖广场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 第26-28页 |
| ·南湖广场的主要现状 | 第28-29页 |
| ·商业特色与休息:大巴扎 | 第29-34页 |
| ·维吾尔族的巴扎文化 | 第29-30页 |
| ·国际大巴扎布局 | 第30-31页 |
| ·建筑及景观设施 | 第31-32页 |
| ·对国际大巴扎调查研究分析 | 第32-34页 |
| ·科技发展与休闲:卫星广场 | 第34-36页 |
| ·建筑及设施 | 第34页 |
| ·景观元素 | 第34-35页 |
| ·卫星广场的主要现状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街道 | 第37-47页 |
| ·城市街道的概念 | 第37-38页 |
| ·城市街道的特性 | 第37-38页 |
| ·街道的形式 | 第38页 |
|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街道:二道桥 | 第38-43页 |
| ·道路现状分析 | 第39页 |
|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分析 | 第39-41页 |
| ·街道的高度与宽度比例 | 第41-42页 |
| ·街道景观基础设施分析 | 第42-43页 |
| ·商业特色的休闲性街道:友好路 | 第43-44页 |
| ·道路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分析 | 第44页 |
| ·街道的高度与宽度比例 | 第44页 |
| ·街道景观基础设施 | 第44页 |
| ·乌市街道的主要问题 | 第44-46页 |
| ·缺乏地域性景观与现代景观的结合 | 第45页 |
| ·街道设施的不健全 | 第45-46页 |
| ·缺乏细节上的处理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 第47-55页 |
| ·乌市公园发展概括 | 第47-52页 |
| ·设计理念 | 第47-48页 |
| ·设计手法 | 第48-49页 |
| ·景观元素 | 第49-52页 |
| ·乌市公园的调查研究分析 | 第52-53页 |
| ·乌市公园的主要问题 | 第53-54页 |
| ·地域文化的缺失 | 第53-54页 |
| ·整体的概念不足 | 第54页 |
| ·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乌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主要问题及改善思路 | 第55-60页 |
| ·乌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主要问题 | 第55-56页 |
| ·以人为本的不足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55页 |
| ·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欠缺 | 第55页 |
| ·整体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 第55-56页 |
| ·改善的思路展望 | 第56-59页 |
| ·多元化的景观类型 | 第56页 |
| ·生态化与个性化发展 | 第56-57页 |
| ·加强文化的传承性 | 第57页 |
| ·设计细节的深入度 | 第57-58页 |
| ·实现的主要途径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