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 关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 | 第12-13页 |
3、 有关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页 |
1、 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和必要性 | 第15-27页 |
(一)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 第15-16页 |
2、 人文关怀 | 第16-17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 第17页 |
(二) 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 | 第17-23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 | 第17-20页 |
2、 西方的人文思想 | 第20-22页 |
3、 主体性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三) 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1、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2、 高校贫困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3、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要求 | 第25页 |
4、 实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需要 | 第25-27页 |
二、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内容与特征 | 第27-32页 |
(一)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 经济关怀以助完成学业 | 第27页 |
2、 心理关怀以助心理健康 | 第27-28页 |
3、 思想关怀以助人格健全 | 第28页 |
4、 发展关怀以助全面发展 | 第28-29页 |
(二)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主要特征 | 第29-32页 |
1、 关怀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第29-30页 |
2、 关怀内容的特殊性和层次性 | 第30-31页 |
3、 关怀工作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 第31-32页 |
三、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原因 | 第32-39页 |
(一)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32-35页 |
1、 对个体需要关怀意识缺失 | 第32-33页 |
2、 对个体需要层次把握不准 | 第33-34页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4、 社会、学校和个人人文关怀的合力有待加强 | 第35页 |
(二)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 第35-39页 |
1、 社会转型期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35-36页 |
2、 部分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 | 第36-37页 |
3、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 | 第37-38页 |
4、 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性不强 | 第38-39页 |
四、 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对策 | 第39-58页 |
(一) 构建完善的贫困生帮扶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 | 第39-42页 |
1、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法律法规,扩大高校奖、贷、助、减的资助面 | 第39-40页 |
2、 深化勤工助学机制 | 第40-41页 |
3、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家长联动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 第41-42页 |
(二) 逐步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人格 | 第42-46页 |
1、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 第43-44页 |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 第44页 |
3、 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防御和干预机制 | 第44-46页 |
(三)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 | 第46-51页 |
1、 思政教育者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 第46-47页 |
2、 思政教育者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 第47-50页 |
3、 思政教育者应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 | 第50-51页 |
(四)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 第51-58页 |
1、 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51-53页 |
2、 自觉养成勇于面对困难,自强自立的优秀品格 | 第53-55页 |
3、 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进行自我教育 | 第55-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