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德主刑辅”说的由来 | 第10-23页 |
(一) “德主刑辅”说的学说史考察 | 第10-16页 |
1、 杨鸿烈首提“德主刑辅”说 | 第10-12页 |
2、 近现代学者关于儒家“德”观念的普遍性误解 | 第12-13页 |
3、 梁启超“德治”、“法治”论之得失 | 第13-16页 |
(二) 近代误读儒家“德”观念的内在逻辑 | 第16-19页 |
1、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遗风 | 第16-17页 |
2、 以西方为参照物的学术想象 | 第17-19页 |
(三) “德主刑辅”说的主要缺陷 | 第19-23页 |
二、 先秦“德”观念的考辨 | 第23-40页 |
(一) “德”的起源 | 第23-25页 |
(二) 周人的“德”观念 | 第25-31页 |
1、 “德”与政治的关系 | 第27-28页 |
2、 “德”与制度的关系 | 第28-30页 |
3、 “德”与刑罚的关系 | 第30-31页 |
(三) 先秦儒家“德”观念的维度 | 第31-40页 |
1、 立德政 | 第33-35页 |
2、 行德治 | 第35-37页 |
3、 施德教 | 第37-40页 |
三、 历史上的“德刑关系”思想 | 第40-59页 |
(一) 先秦儒法两家关于德与刑的对立 | 第41-45页 |
1、 统治的基础理解不同 | 第42-43页 |
2、 对社会的态度不同 | 第43-44页 |
3、 对待人的态度不同 | 第44-45页 |
(二) 秦汉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制度更化 | 第45-50页 |
1、 汉承秦制的弊政 | 第45-46页 |
2、 董仲舒“任德不任刑”的意义 | 第46-49页 |
3、 汉代循吏的德教实践 | 第49-50页 |
(三) 大一统时期德刑关系的内涵 | 第50-59页 |
1、 德刑关系思想在大一统时期之发展 | 第50-53页 |
2、 中国传统“德治”模式对于“刑治”合理成分的吸收 | 第53-55页 |
3、 大一统时期“德刑关系”思想的总结 | 第55-59页 |
四、 德刑关系思想的制度与实践 | 第59-64页 |
(一) 在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严治吏而宽治民 | 第59-61页 |
(二) 在社会治理模式中礼乐刑罚综合为用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