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遥感技术成为震害调查的重要手段 | 第13-19页 |
·数字地球平台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数字地球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28-40页 |
·数字地球概念与理论 | 第28-29页 |
·开源数字地球平台技术介绍 | 第29-34页 |
·开源数字地球简介 | 第29页 |
·开源数字地球体系架构 | 第29-30页 |
·本地缓存策略 | 第30-31页 |
·数据组织体系 | 第31-34页 |
·开源数字地球平台开发基础 | 第34-39页 |
·World Wind JavaSDK 的包和类 | 第34-36页 |
·World Wiind JavaSDKK 功能结构构模型 | 第36-37页 |
·World Wind JavaSDK 开发方法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系统搭建方法研究 | 第40-62页 |
·面向服务的概念与实现 | 第40-47页 |
·面向服务的概念 | 第40-42页 |
·WebService 通信基础—XML 语言 | 第42页 |
·基于 SOAP 协议的 Web 服务 | 第42-44页 |
·基于 REST 架构的 Web 服务 | 第44-47页 |
·OpenGIS 地理信息服务 | 第47-52页 |
·OpenGIS Web 服务框架 | 第47-48页 |
·地理标记语言(GML) | 第48-50页 |
·网络地图服务(WMS) | 第50-51页 |
·网络要素服务(WFS) | 第51-52页 |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构建方法与实现 | 第52-60页 |
·面向服务的数字地球构建模型 | 第52-53页 |
·地理信息服务发布的实现 | 第53-54页 |
·WMS 服务的数字地球客户端实现 | 第54-58页 |
·WFS 服务的数字地球客户端实现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遥感震害调查方法研究 | 第62-74页 |
·单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 | 第62-65页 |
·建筑物结构分类 | 第62-63页 |
·建筑物震害等级划分 | 第63-65页 |
·不同结构类型高分辨率影像特征分析 | 第65-67页 |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影像特征 | 第65页 |
·框架结构房屋影像特征 | 第65-66页 |
·工业厂房影像特征 | 第66页 |
·一般民房影像特征 | 第66-67页 |
·不同震害等级的高分辨率影像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未倒塌建筑影像特征 | 第67-68页 |
·部分倒塌建筑影像特征 | 第68-69页 |
·倒塌房屋影像特征 | 第69-70页 |
·群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方法 | 第70-72页 |
·群体建筑物结构类型调查 | 第71页 |
·群体建筑物倒塌情况调查 | 第71页 |
·遥感平均震害指数调查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地震应急遥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设计 | 第74-94页 |
·原型系统设计 | 第74-79页 |
·设计目标 | 第74页 |
·设计原则 | 第74-75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75-76页 |
·运行环境与部署 | 第76-77页 |
·结构设计 | 第77-78页 |
·客户端主界面设计 | 第78-79页 |
·基本信息服务功能介绍 | 第79-87页 |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 第79-84页 |
·地震应急信息服务 | 第84-86页 |
·应急遥感信息服务 | 第86-87页 |
·遥感建筑物震害调查功能 | 第87-93页 |
·遥感震害调查流程设计 | 第88-89页 |
·单体建筑物震害调查功能实现 | 第89-92页 |
·群体建筑物遥感震害调查功能实现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验及应用 | 第94-106页 |
·玉树地震震害调查实验 | 第94-98页 |
·玉树地震实验概况 | 第94页 |
·宏观震害识别 | 第94-95页 |
·群体房屋震害调查 | 第95-97页 |
·建筑物单体震害调查 | 第97-98页 |
·芦山地震应急应用 | 第98-105页 |
·应用概况 | 第98-99页 |
·地震应急信息服务 | 第99-100页 |
·应急遥感应用 | 第100-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