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1. 导论 | 第20-3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4-3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31-33页 |
·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研究难点及不足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2. 产业生态化建设应用的基础理论 | 第34-4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7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34-3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化 | 第36-37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7-40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37-39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及特征 | 第39-40页 |
·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 | 第40页 |
·清洁生产理论 | 第40-42页 |
·清洁生产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 第40-42页 |
·清洁生产理论的特征 | 第42页 |
·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化 | 第42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42-45页 |
·生态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42-43页 |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和特征 | 第43-44页 |
·生态经济与产业生态化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 第46-93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 第46-47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 第47-58页 |
·工业 | 第48-53页 |
·农业 | 第53-54页 |
·第三产业 | 第54-57页 |
·已出台的产业生态化政策 | 第57-58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效率测算 | 第58-88页 |
·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概念和测算意义 | 第58-59页 |
·产业生态化效率指标的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 第59-66页 |
·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第66-70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效率测算 | 第70-87页 |
·测算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产出不足和投入冗余的原因 | 第88-92页 |
·缺乏生态化的观念和政策体系 | 第88-89页 |
·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关联度低 | 第89-90页 |
·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 第90-91页 |
·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规模效益较难形成 | 第91页 |
·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 | 第91-92页 |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发 | 第93-104页 |
·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的关系 | 第93-94页 |
·循环经济是推动产业生态化的充分条件 | 第93-94页 |
·产业生态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结果 | 第94页 |
·国内外产业生态化主要模式 | 第94-97页 |
·国外产业生态化主要模式 | 第94-96页 |
·国内产业生态化主要模式 | 第96-97页 |
·国内外在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 第97-99页 |
·加强立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97页 |
·制定和完善政策,形成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97-98页 |
·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舆论作用,形成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信息网络和社会氛围 | 第98-99页 |
·分层次推进,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 第99页 |
·国内外经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借鉴与启迪 | 第99-103页 |
·立足实际,合理确定推进重点 | 第99-100页 |
·鼓励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 第100页 |
·加强循环经济立法保障,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 | 第100-101页 |
·依托循环经济,探索产业多层次生态化推进模式 | 第101-102页 |
·创新财税、金融政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 第102-103页 |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 第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 第104-120页 |
·区域产业路径依赖分析 | 第104-106页 |
·路径依赖原理的提出 | 第104页 |
·产业系统路径依赖的影响因素 | 第104-106页 |
·产业生态化路径优化动力分析 | 第106-109页 |
·政治经济发展要求 | 第106-107页 |
·资源约束突破要求 | 第107-108页 |
·科技发展要求 | 第108页 |
·结构性污染解决要求 | 第108-109页 |
·产业生态化路径突破分析 | 第109-110页 |
·产业生态化的内在演化过程 | 第109-110页 |
·产业生态化的路径突破 | 第110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路径 | 第110-119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特征分析 | 第110-112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 第112-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20-137页 |
·构建产业生态化市场体系 | 第120-122页 |
·建立生态税收机制 | 第120-121页 |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第121页 |
·建立产业一体化机制 | 第121-122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 | 第122页 |
·建立差别化价格机制 | 第122页 |
·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122-128页 |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 第122-124页 |
·制定生态补偿政策 | 第124-125页 |
·制定财政支持政策 | 第125页 |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 第125-126页 |
·创新金融投资政策 | 第126-127页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第127-128页 |
·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科技创新体系 | 第128-131页 |
·建立自主创新机制 | 第129页 |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129-130页 |
·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 第130页 |
·构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第130-131页 |
·建立产业生态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 第131-134页 |
·建立高层协调组织结构 | 第131-132页 |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第132页 |
·建立统计考核机制 | 第132-133页 |
·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 第133-134页 |
·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生态保护体系 | 第134-136页 |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 第134页 |
·建立生态核算机制 | 第134-135页 |
·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 第135页 |
·营造生态环保的社会舆论氛围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7. 结语 | 第137-139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37页 |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4-145页 |
后记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