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案例综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案件概述 | 第9-12页 |
一、 “中国首起黄河水污染索赔案” | 第9-10页 |
二、 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案 | 第10-11页 |
三、 康菲溢油事故案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 | 第12-15页 |
一、 仅重视污染后的治理而忽略事前预防 | 第12-13页 |
二、 有效的资助或支持起诉制度的缺失 | 第13页 |
三、 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审查时间过长,法院任意延长立案时间 | 第13页 |
四、 瞒报、谎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现象严重 | 第13-14页 |
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件中行政权过多干涉司法权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案例中涉及的环境污染受害人救济途径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案例中环境污染受害人的救济途径 | 第17-20页 |
一、 行政途径 | 第17-18页 |
二、 刑事途径 | 第18-19页 |
三、 民事途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现有的环境污染受害人救济途径的不足 | 第20-22页 |
一、 行政救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第20页 |
二、 企业破产后的赔偿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 | 第20页 |
三、 不能保证相关立法规范的有效执行 | 第20-21页 |
四、 缺乏专门的环境污染赔偿规定 | 第21页 |
五、 公益诉讼规定的原则化、片面化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受害人救济途径的立法完善 | 第22-43页 |
第一节 我国已有救济途径的完善建议 | 第22-26页 |
一、 完善相关立法 | 第22-25页 |
二、 强化司法独立,减少行政权的干预 | 第25页 |
三、 建立外部监督机构,优化社会监督模式 | 第25页 |
四、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可能性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第二节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受害人救济新模式选择 | 第26-43页 |
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第27-36页 |
二、 环境污染损害补偿基金制度 | 第36-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