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章 绪论 | 第14-36页 |
| ·三维显示发展史 | 第14-15页 |
| ·人眼立体视觉基本机理 | 第15-18页 |
| ·单目感知深度原理 | 第16-17页 |
| ·双目视差感知深度原理 | 第17-18页 |
| ·三维显示原理及技术分类 | 第18-29页 |
| ·眼镜式三维显示技术 | 第18-23页 |
| ·裸眼三维显示技术 | 第23-25页 |
| ·广义的三维显示技术 | 第25-29页 |
| ·三维电视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阻碍 | 第29-32页 |
| ·我国高清电视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 ·政策支持与技术成熟助推高清飞跃发展 | 第30-31页 |
| ·高清普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1-32页 |
| ·高清与三维显示的结合 | 第3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三维显示信息重建技术原理 | 第36-44页 |
| ·三维显示信息重建技术的意义 | 第36-37页 |
| ·三维显示视频获取方法分类 | 第37-39页 |
| ·二维转三维方法原理 | 第39-42页 |
| ·深度图概念 | 第39-40页 |
| ·DIBR 技术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基于 K-means 聚类算法单幅图像转三维图像技术 | 第44-52页 |
| ·预处理 | 第44-45页 |
| ·边缘保持双边滤波 | 第44-45页 |
| ·深度图生成 | 第45-48页 |
| ·K-means 聚类处理 | 第46-47页 |
| ·图像模式识别和像素级深度图生成 | 第47-48页 |
| ·目标物体深度值校正 | 第48页 |
|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基于目标跟踪的三维信息重建 | 第52-66页 |
| ·基于人机交互的二维转三维视频转化系统工作原理 | 第53页 |
|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53-56页 |
| ·基于运动结构的三维信息重建技术 | 第54-55页 |
| ·基于运动估计的三维信息获取技术 | 第55页 |
| ·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信息重建技术 | 第55-56页 |
| ·基于目标跟踪的三维信息重建技术 | 第56页 |
| ·相关算法及系统原理 | 第56-62页 |
| ·前背景分离及目标标记 | 第57-59页 |
| ·关键帧深度图生成及非关键帧目标深度获取 | 第59-62页 |
| ·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 ·未来工作系统结构搭建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量方法 | 第66-84页 |
|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量的一般要求 | 第66-68页 |
| ·测量的环境及参数要求 | 第66页 |
| ·测量位置要求 | 第66-68页 |
| ·信号要求 | 第68-72页 |
| ·测试信号 | 第68-71页 |
| ·测量点 | 第71-72页 |
| ·立体电视图像质量的标准测量方法 | 第72-81页 |
| ·左右眼三维显示亮度及亮度差测量方法 | 第72-73页 |
| ·三维显示关断比测量方法 | 第73-74页 |
| ·三维显示对比度测量方法 | 第74页 |
| ·三维显示亮度均匀性测量方法 | 第74-75页 |
| ·三维显示色度均匀性、双眼色差测量方法 | 第75-76页 |
| ·双眼串扰测量方法 | 第76-78页 |
| ·可视角特性测量方法 | 第78-80页 |
| ·重显率测量方法 | 第80页 |
| ·闪烁测量方法 | 第80-81页 |
| ·小结 | 第81-84页 |
| 第六章 广播电视系统机顶盒电平指标测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第84-94页 |
|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 第84-85页 |
| ·不确定度的分类与评定 | 第85-89页 |
| ·不确定度的 A 类评定方法 | 第85-86页 |
| ·不确定度的 B 类评定方法 | 第86-87页 |
|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第87-88页 |
|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第88-89页 |
| ·广播电视系统机顶盒电平指标测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第89-92页 |
| ·测试步骤 | 第89页 |
|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第89-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七章 家庭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及参考模型 | 第94-110页 |
| ·传统网络拓扑结构 | 第94-95页 |
| ·总线型拓扑 | 第94页 |
| ·星型拓扑 | 第94-95页 |
| ·环型拓扑 | 第95页 |
| ·树型拓扑 | 第95页 |
| ·网型拓扑 | 第95页 |
| ·混合型拓扑 | 第95页 |
| ·蜂窝拓扑结构 | 第95页 |
| ·家庭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第95-107页 |
| ·家庭网络基础 | 第96-97页 |
| ·通用家庭网络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97-101页 |
| ·家庭内部电力线通信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 第101-105页 |
| ·不同类型网络在家庭网络中的连接 | 第105-107页 |
| ·家庭网络和其它网络之间的连接 | 第107页 |
| ·家庭网络推荐性应用场景 | 第107-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结束语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0-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