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一般理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隐私权概述 | 第15-18页 |
一、"隐私权"的涵义 | 第15-16页 |
二、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涵义 | 第16-18页 |
(一)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涵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权责任构成 | 第18-24页 |
一、归责原则 | 第18-19页 |
二、构成要件 | 第19-20页 |
(一) 个人信息隐私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二) 个人信息隐私权侵权主体的新类型化 | 第20页 |
(三) 个人信息隐私权侵权方式的多样化 | 第20页 |
(四) 受害人举证加害人存在主观过错的难度增大 | 第20页 |
三、抗辩事由 | 第20-23页 |
(一) 当事人同意 | 第21页 |
(二) 公众人物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限制 | 第21页 |
(三) 公民知情权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限制 | 第21-22页 |
(四) 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 | 第22页 |
(五) 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 第22页 |
(六) 舆论监督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限制 | 第22页 |
(七) 其他免责事由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限制 | 第22-23页 |
四、侵害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承担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国内法关于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24-27页 |
一、宪法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二、民法通则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三、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 | 第26页 |
四、程序法相关规定 | 第26页 |
五、其他相关立法规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国际条约中的相关规定 | 第27-29页 |
一、《世界人权宣言》 | 第27页 |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第27页 |
三、《儿童权利公约》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国外个人信息隐私权立法模式借鉴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美国—以隐私权为权利基础的分散式行业自律模式 | 第29-31页 |
一、简介及特点 | 第29-31页 |
(一) 分散式行业自律模式简介 | 第29-30页 |
(二) 特点 | 第30-31页 |
二、分散式行业自律模式的不足 | 第31页 |
(一) 缺乏普遍性 | 第31页 |
(二) 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31页 |
(三) 易降低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标准 | 第31页 |
第二节 欧盟——以基本人权为权利基础的综合立法模式 | 第31-34页 |
一、简介及特点 | 第31-33页 |
(一) 综合立法模式简介 | 第31-33页 |
(二) 特点 | 第33页 |
二、欧盟综合立法模式的不足 | 第33-34页 |
(一) 束缚企业自由 | 第33页 |
(二) 立法的滞后性与不充分性 | 第33页 |
(三) 灵活性不足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日本——折中模式 | 第34-35页 |
一、折中模式简介与特点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制度构想 | 第35-43页 |
第一节 相关问题概述 | 第35-37页 |
一、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一) 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 | 第35页 |
(二) 促进贸易与合作的需要 | 第35-36页 |
(三)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需要 | 第36页 |
二、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权利基础定位 | 第36页 |
三、立法模式选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具体制度构想 | 第37-43页 |
一、构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特色"体系 | 第37-40页 |
(一) 完善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体系 | 第37-38页 |
(二) 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8页 |
(三) 加强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专项立法 | 第38-40页 |
二、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建设 | 第40-41页 |
三、加强信息时代个人信息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教育 | 第41页 |
(一) 网络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自我保护 | 第41页 |
(二) 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 第41页 |
四、发展个人信息隐私保密技术以及其他措施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