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综述一 | 第10-18页 |
| 1. 现代医学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理解与治疗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 ·相关病因 | 第10-11页 |
| ·OSAHS的发病机制 | 第11页 |
| ·诊断 | 第11-12页 |
| ·鉴别诊断 | 第12页 |
| ·临床表现 | 第12页 |
| ·疾病损害 | 第12-13页 |
|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8页 |
| 综述二 | 第18-27页 |
| 1. 中医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认识与治疗研究 | 第18-23页 |
| ·古文献研究 | 第18-19页 |
| ·现代中医对OSAHS的认识 | 第19-23页 |
| 2. 小结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47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1. 病例选择 | 第27-30页 |
| ·诊断标准 | 第27-29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9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9页 |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9页 |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9-30页 |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30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 ·设计类型 | 第30-31页 |
| ·病例数 | 第31页 |
| ·药品来源 | 第31页 |
| ·给药方案 | 第31页 |
| ·药物标签 | 第31-32页 |
| ·疗程 | 第32页 |
| ·合并用药 | 第32页 |
| 3. 观测项目与指标及观测时点 | 第32-33页 |
| ·安全性观测指标 | 第32页 |
| ·诊断性指标 | 第32页 |
| ·疗效性观测 | 第32-33页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3-34页 |
| ·主要疗效指标 | 第33页 |
| ·次要疗效指标 | 第33页 |
|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33-34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4页 |
| 5. 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 第34页 |
| ·建立协调委员会 | 第34页 |
| ·任命监查员 | 第34页 |
| ·临床监查制度 | 第34页 |
| ·临床试验实施前技术培训 | 第34页 |
| ·睡眠监测质量控制 | 第34页 |
| 6. 观察、记录不良事件与报告方法 | 第34-36页 |
| ·定义 | 第34-35页 |
| ·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级 | 第35页 |
| ·不良反应与用药因果关系判断 | 第35页 |
| ·不良事件处理 | 第35-36页 |
| 7. 数据记录的监查 | 第36页 |
| 8. CRF表填写与移交 | 第36页 |
| 9. 数据录入与管理 | 第36页 |
| 10. 数据的锁定 | 第36-37页 |
| 11. 试验数据分析的选择 | 第37页 |
| 12. 受试者的权益保护 | 第37页 |
| 13. 医学伦理要求 | 第37-38页 |
| 14. 受试者用药的依从性 | 第38页 |
| 15. 临床试验药品的管理 | 第38页 |
| 16. 监查制度 | 第38页 |
| 17. 结果 | 第38-44页 |
| ·试验入组及完成情况 | 第38-39页 |
| ·基线资料比较 | 第39页 |
| ·有效性分析 | 第39-42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42-44页 |
| 18 讨论 | 第44-46页 |
| 19 结论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