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1. 病名 | 第10-1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1页 |
| 3. 治疗 | 第11-15页 |
| ·分型论治 | 第11-13页 |
| ·中药制剂 | 第13-14页 |
| ·中药熏洗治疗 | 第14-15页 |
| ·针灸治疗 | 第15页 |
| 4. 讨论及展望 | 第15-17页 |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17-21页 |
| ·代谢学说 | 第17-19页 |
| ·血管障碍学说 | 第19-20页 |
| ·神经营养障碍学说 | 第20页 |
| ·免疫因素 | 第20页 |
| ·C肽缺乏和基因异常 | 第20-21页 |
| 2. 治疗 | 第21-24页 |
| ·严格稳控血糖 | 第21页 |
| ·改善氧化应激 | 第21-22页 |
| ·纠正代谢紊乱 | 第22-23页 |
| ·改善微循环 | 第23页 |
| ·营养神经 | 第23-24页 |
| ·对症治疗 | 第24页 |
| 3. 总结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44页 |
| 前言 | 第26-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7-29页 |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 ·研究病例的终止条件 | 第28页 |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28页 |
| ·病例的剔除 | 第28-29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9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 3. 研究方案 | 第30-32页 |
| ·基础治疗 | 第30页 |
| ·实验观察 | 第30-31页 |
| ·不良事件 | 第31页 |
| ·病例脱落 | 第31-3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2页 |
|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4. 结果 | 第32-37页 |
| ·两组治疗前分析 | 第32-34页 |
| ·一般情况 | 第32-33页 |
| ·病程分布(见表1) | 第33页 |
| ·症状体征比较(见表2) | 第33页 |
| ·两组治疗前糖代谢情况的比较(见表3) | 第33页 |
| ·两组治疗前红细胞AR检测的比较(见表4) | 第33-34页 |
| ·两组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NCV)监测的比较(见表6) | 第34页 |
|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 | 第34-37页 |
| ·组间疗效分级比较(见表5和图1) | 第34-35页 |
| ·治疗前后Toronto积分的变化(见表6) | 第35页 |
| ·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见表7) | 第35页 |
| ·对红细胞AR活性的影响(见表8) | 第35-36页 |
|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CV)监测(见表9) | 第36页 |
| ·安全性评价及病例脱落原因 | 第36-37页 |
| 5 讨论 | 第37-44页 |
|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中医症状总疗效 | 第37页 |
| ·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37页 |
| ·对红细胞AR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病机探讨 | 第39页 |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法 | 第39-40页 |
| ·方药配伍分析 | 第40-44页 |
| ·组方配伍分析 | 第40-41页 |
| ·单味中药的传统医学认识 | 第41-42页 |
| ·中药现代药理分析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