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车辆清洗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特种车辆清洗废水的产生与主要危害 | 第10-11页 |
| ·特种车辆清洗废水中的有害污染物 | 第11页 |
| ·氨氮废水的处理 | 第11-14页 |
| ·氨氮废水的主要性质及危害 | 第11-12页 |
| ·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 ·含酚废水的处理 | 第14-17页 |
| ·含酚废水的主要性质及危害 | 第14-15页 |
| ·苯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 ·光催化氧化法介绍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光催化氧化法介绍 | 第17页 |
| ·光催化氧化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纳米 TiO_2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8-20页 |
| ·纳米 TiO_2的特性 | 第18页 |
| ·纳米 TiO_2的光催化原理 | 第18-20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 2 纳米 TiO_2对氨氮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22-37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氨氮浓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氨氮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单独催化剂吸附与紫外光照下氨氮的去除 | 第26-27页 |
| ·纳米 Ti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光照时间对氨氮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 ·pH 值对氨氮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曝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氨氮的起始溶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实际含氨氮特种车辆清洗废水的效果研究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纳米 TiO_2对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37-53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8页 |
|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 ·苯酚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测定 | 第39页 |
| ·苯酚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化学需氧量(COD_(Cr))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 ·单独催化剂吸附与紫外光照下苯酚的去除 | 第40-41页 |
| ·纳米 TiO_2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光照时间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pH 值对氨氮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曝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苯酚的起始溶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去除 | 第49-50页 |
| ·实际含苯酚特种车辆清洗废水的效果研究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4 机理分析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3-60页 |
| ·纳米 TiO_2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53-54页 |
| ·氨氮的降解机理 | 第54页 |
| ·苯酚的降解机理 | 第54-56页 |
| ·苯酚-苯醌降解途径 | 第54-55页 |
| ·苯酚-酚酮降解途径 | 第55-56页 |
| ·H_2O_2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作用 | 第56-57页 |
| ·TiO_2的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5 特种车辆清洗废水工艺设计 | 第60-63页 |
| ·集水池 | 第60-61页 |
| ·光催化处理一体化设备 | 第61-62页 |
| ·生化处理池 | 第62页 |
| ·清水池 | 第62-6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 ·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