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一、绪论 | 第11-23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 1. 行政裁量研究述评 | 第12-19页 |
| 2.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研究述评 | 第19-21页 |
| (三)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1页 |
| 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1-22页 |
| (四)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二、行政裁量基准的基础理论 | 第23-33页 |
| (一) 行政裁量基准的概念辨析 | 第23-27页 |
| 1. 行政裁量基准的概念 | 第23-25页 |
| 2. 与相近概念的区分 | 第25-26页 |
| 3. 行政裁量基准性质的探讨 | 第26-27页 |
| (二) 行政裁量基准的功能 | 第27-29页 |
| 1. 利用规则来控制行政裁量 | 第27-28页 |
| 2. 防止同案异判,为行政裁量权的行使与监督提供依据 | 第28-29页 |
| (三) 行政裁量基准的正当性论证 | 第29-33页 |
| 1. 比较法的启示 | 第29-31页 |
| 2. 行政自我拘束理论的发展 | 第31-32页 |
| 3. 行政裁量基准的效力 | 第32-33页 |
| 三、行政裁量基准在我国的实践及其缺陷 | 第33-38页 |
| (一) 行政裁量基准在我国的实践 | 第33-35页 |
| 1. 行政裁量基准在我国兴起的动因 | 第33-34页 |
| 2. 对我国现有行政裁量基准的分类 | 第34-35页 |
| (二) 我国行政裁量基准实践的缺陷 | 第35-38页 |
| 1. 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矛盾 | 第35页 |
| 2. 适用范围的局限与行政裁量广泛存在的矛盾 | 第35-36页 |
| 3. 行政裁量基准的效力不统一,因规则而异 | 第36页 |
| 4. 不同行政裁量基准相互冲突的矛盾 | 第36-37页 |
| 5. 行政裁量基准设定不够科学,缺乏公开、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 四、行政裁量基准的基本定位 | 第38-46页 |
| (一) 行政裁量基准的表现形式 | 第38-41页 |
| 1. 行政规则的法源地位论证 | 第38-40页 |
| 2. 行政规则的功能性分类对应类型化的行政裁量基准 | 第40-41页 |
| (二) 行政裁量基准的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 1. 公共政策 | 第41-44页 |
| 2. 行政惯例 | 第44-46页 |
| 五、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 | 第46-55页 |
| (一) 实体上的构建 | 第46-51页 |
| 1. 行政裁量基准制定的原则 | 第46-47页 |
| 2. 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主体及其努力义务 | 第47-49页 |
| 3. 行政裁量基准的控制技术 | 第49-51页 |
| 4. 相关其他因素 | 第51页 |
| (二) 程序上的构建 | 第51-55页 |
| 1. 公众参与机制贯穿于制定过程之中 | 第51-53页 |
| 2. 行政裁量基准的公开公布机制 | 第53-55页 |
| 六、行政裁量基准的监督审查机制 | 第55-60页 |
| (一) 立法监控 | 第55-56页 |
| (二) 行政监控 | 第56-58页 |
| 1. 行政裁量基准的评估动力 | 第56页 |
| 2. 行政裁量基准评估的方法 | 第56-58页 |
| 3. 评估结果的处理 | 第58页 |
| (三) 司法监控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