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 瑶族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三) 盘瑶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四) 少数民族婴幼儿家庭教育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研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17-19页 |
四、金秀盘瑶社会发展概况及坤林屯概况 | 第19-27页 |
(一) 金秀盘瑶社会发展概况 | 第19-25页 |
(二) 坤林屯概况 | 第25-27页 |
第一章 不同时期盘瑶的婴幼儿家庭教育 | 第27-46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盘瑶的婴幼儿家庭教育 | 第27-41页 |
一、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 第27-41页 |
二、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功能 | 第41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盘瑶的婴幼儿家庭教育 | 第41-46页 |
一、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 第41-44页 |
二、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功能 | 第44-46页 |
第二章 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变迁概括及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变迁概括 | 第46-49页 |
一、教育理念的变迁——由生计教育转向发展教育 | 第46-47页 |
二、教育内容的变迁——重心向知识文化教育的偏移 | 第47-48页 |
三、教育手段的变迁——现代媒介的使用 | 第48页 |
四、教育功能的变迁——向现代学校教育靠拢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变迁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一、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 | 第51-52页 |
四、现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52-53页 |
五、现代传媒的影响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9页 |
一、如何让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与盘瑶传统文化相生相长 | 第54-55页 |
(一) 强化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对盘瑶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 第54页 |
(二) 提炼盘瑶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融入盘瑶现代家庭生活 | 第54-55页 |
二、如何让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生相长 | 第55页 |
(一) 增强现代学校教育对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 第55页 |
(二) 提炼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精髓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 第55页 |
三、如何满足盘瑶婴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现代育儿知识的渴望 | 第55-56页 |
(一) 拓宽盘瑶家长接受现代育儿知识的渠道 | 第55-56页 |
(二) 避免全盘否定或全盘接纳的极端情况的出现 | 第56页 |
四、建立村寨家庭互助式育儿机构的可行性 | 第56-59页 |
(一) 稳定的人口结构及经济收入是建立家庭互助式育儿机构的基本前提 | 第57页 |
(二) 闲置的校舍设施为建立家庭互助式育儿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57-58页 |
(三) 社会幼教机构的援手为建立家庭互助式育儿机构提供了教学基础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