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 第7-8页 |
二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东西汇流中的文化选择 | 第10-20页 |
一、五四时期的第一次弗洛伊德"热" | 第10-13页 |
二、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弗洛伊德"热" | 第13-18页 |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三次弗洛伊德"热"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生命底蕴的深层探寻 | 第20-26页 |
一、性本能理论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影响 | 第20-22页 |
二、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问题 | 第22-23页 |
三、性罪错与焦虑的人格动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四、死本能的理论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心理空间与艺术空间的拓展 | 第26-36页 |
一、潜意识作为独特的心理分析所提供的经验 | 第27-31页 |
二、梦的理论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 | 第31-33页 |
三、精神分析对新文学发展轨迹的影响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文学观念的建构与新变 | 第36-42页 |
一、无意识理论对作家创作提供的理论依据 | 第37-38页 |
二、无意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 第38-40页 |
三、新文学批评者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继承与批判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理论借鉴与作家创作心理发生 | 第42-48页 |
一、创作动机的发生 | 第42-44页 |
二、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 | 第44-46页 |
三、文学创作的行为发生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一、特色 | 第48页 |
二、得与失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参考书目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