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 ·绿色廊道的研究 | 第12-17页 |
| ·绿色廊道的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 ·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研究 | 第14-16页 |
| ·三维绿量测算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 ·研究范围及地理区位 | 第19-20页 |
|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 ·植物植被概貌 | 第20-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 ·野外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 ·样点调查与测量 | 第21-22页 |
| ·LAI值计算与统计 | 第22-23页 |
| ·群落类型聚类 | 第23页 |
| ·LAI遥感反演研究 | 第23-24页 |
| ·植被指数提取 | 第23页 |
| ·回归统计分析 | 第23页 |
| ·绿量分布图 | 第23-24页 |
| ·群落结构分类 | 第24页 |
| ·廊道绿量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 ·廊道形态信息提取 | 第24页 |
| ·廊道绿量等级划分 | 第24-25页 |
| ·廊道绿量结构和格局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 ·结构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 ·空间布局分析 | 第26-27页 |
| ·网络关联分析 | 第27-28页 |
| ·圈层拓展分析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5页 |
| ·不同群落结构叶面积指数的聚类分析 | 第29页 |
| ·叶面积指数的反演研究 | 第29-37页 |
| ·武汉市主城区植被指数的提取 | 第29-31页 |
| ·回归统计分析 | 第31-36页 |
| ·整体回归 | 第31-32页 |
| ·分类回归 | 第32-35页 |
| ·精度检验 | 第35-36页 |
| ·SPOT影像图的反演结果 | 第36-37页 |
| ·总体绿量分布 | 第36页 |
| ·群落结构分类 | 第36-37页 |
| ·武汉主城区绿色廊道分布图 | 第37-40页 |
| ·绿色廊道分布 | 第37-38页 |
| ·绿色廊道等级分布 | 第38-40页 |
| ·武汉主城区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 | 第40-45页 |
| ·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 第40-41页 |
| ·绿色廊道的绿量等级格局 | 第41-43页 |
| ·绿色廊道的群落结构组成 | 第43-45页 |
| ·武汉市绿色廊道的网络关联 | 第45-53页 |
| ·蓝绿关联分析 | 第45-48页 |
| ·灰绿关联分析 | 第48-51页 |
| ·群落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 ·武汉市绿色廊道绿量的拓展结构 | 第53-62页 |
| ·圈层比较 | 第53-57页 |
| ·轴线拓展 | 第57-62页 |
| ·廊道布局重点 | 第62-65页 |
| ·现状总结 | 第62-63页 |
| ·优化模式 | 第63-65页 |
| 4 武汉市绿色廊道优化策略 | 第65-69页 |
| ·廊道体系优化途径 | 第65-66页 |
| ·高等级廊道优化 | 第65页 |
| ·中等级廊道优化 | 第65-66页 |
| ·低等级廊道优化 | 第66页 |
| ·城乡发展布局绿地一体化 | 第66-67页 |
| ·水绿网络形成生态景观廊道 | 第67页 |
| ·紧凑型交通引导绿色廊道布局 | 第67-68页 |
| ·绿色廊道延续地方文脉 | 第68页 |
| ·绿道规划联系绿色廊道 | 第68-69页 |
| 5 结语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基于植物群落结构反演三维绿量具备可行性 | 第69页 |
| ·基于三维绿量构建绿色廊道体系具备客观性 | 第69页 |
| ·多角度建立绿色廊道现状评价体系具备系统性 | 第69-70页 |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 ·Hemiview冠层分析仪在城市群落绿量研究中的局限性 | 第70页 |
| ·群落结构阈值分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 | 第70页 |
| ·提取城市绿色廊道的标准和精度还需提高 | 第70页 |
| ·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的局限性和评价体系的改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