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9页 |
1 战前四川江津教育回顾 | 第9-17页 |
·四川津沙文化区简介 | 第9-10页 |
·晚清四川江津教育状况 | 第10-11页 |
·民国四川江津教育状况(1912-1937) | 第11-17页 |
2 战时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概况 | 第17-29页 |
·初等教育 | 第17-20页 |
·幼稚教育 | 第17-18页 |
·国民教育 | 第18-20页 |
·中等教育 | 第20-25页 |
·中学教育 | 第20-23页 |
·中等师范教育 | 第23-24页 |
·中等职业教育 | 第24-25页 |
·高等教育 | 第25-27页 |
·社会教育 | 第27-29页 |
3 战时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的特征 | 第29-35页 |
·现代地方性教育体系较完整的形成 | 第29-30页 |
·公私立大中学校平分秋色 | 第30-31页 |
·师资阵容远胜从前 | 第31-32页 |
·学习交流频繁 | 第32-33页 |
·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抗日爱国性 | 第33-35页 |
4 战时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的原因 | 第35-45页 |
·战争因素 | 第35页 |
·地理条件 | 第35-37页 |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自然环境优美 | 第36-37页 |
·有清末以来较好的办学基础 | 第37-38页 |
·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 第38-40页 |
·地方力量支持 | 第40-42页 |
·发扬艰苦办学精神 | 第42-45页 |
5 战时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 第45-52页 |
·教育发展成就 | 第45-48页 |
·中等及以上学校教育质量过硬 | 第45-46页 |
·培养大批抗战建国人才 | 第46-47页 |
·广泛唤醒民众抗战意识 | 第47-4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政治对教育的过度渗透 | 第48-49页 |
·文科与工科的失衡 | 第49-50页 |
·学校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