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药物释放体系 | 第10页 |
| ·吸入给药制剂 | 第10-14页 |
| ·吸入给药体系 | 第10-11页 |
| ·吸入给药方式 | 第11-12页 |
| ·吸入给药新剂型 | 第12-14页 |
| ·高压静电抗溶剂法 | 第14-16页 |
| ·静电喷射法 | 第14-15页 |
| ·抗溶剂概念 | 第15-16页 |
| ·实验目的 | 第16页 |
| ·本论文拟开展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 第2章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8-34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9页 |
| ·材料 | 第19页 |
| ·仪器及装置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 第19-20页 |
|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 ·聚乳酸微球的形貌及粒径表征 | 第21页 |
| ·制备前后聚乳酸的红外光谱测定和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2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1-33页 |
| ·工艺参数对聚乳酸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 | 第21-29页 |
| ·聚乳酸分子量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聚乳酸浓度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30-32页 |
| ·FTIR 和 XRPD 分析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载小分子药物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52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4-36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仪器及装置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药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 ·制备替加氟 PLLA 微球 | 第36页 |
| ·制备甲氨蝶呤 PLLA 微球 | 第36-37页 |
| ·FT-PLLA 和 MTX-PLLA 微球的形貌及粒径表征 | 第37页 |
| ·MTX-PLLA 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37页 |
| ·FT-PLLA 和 MTX-PLLA 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测试 | 第37页 |
| ·FT-PLLA 和 MTX-PLLA 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 ·FT 和 MTX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FT-PLLA 微球的形貌和粒径 | 第39-41页 |
| ·FT-PLLA 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性能 | 第41-43页 |
| ·MTX-PLLA 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粒径 | 第43-47页 |
| ·MTX-PLLA 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7-48页 |
| ·MTX-PLLA 复合微球的包封率 | 第48-49页 |
| ·MTX-PLLA 复合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 第52-74页 |
| ·前言 | 第5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2-54页 |
| ·材料 | 第52-53页 |
| ·仪器及装置 | 第53-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 ·制备空白 PLLA 多孔微球 | 第54页 |
| ·W/O 乳液的稳定性测定 | 第54页 |
| ·PLLA 多孔微球的形貌及粒径表征 | 第54-55页 |
| ·PLLA 多孔微球的空气动力学性质 | 第55-56页 |
| ·PLLA 多孔微球的孔隙率测定 | 第56页 |
| ·制备前后 PLLA 的 X 射线粉末衍射测定 | 第56页 |
| ·制备前后 PLLA 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56-57页 |
| ·制备甲氨蝶呤 PLLA 多孔微球 | 第57页 |
| ·载药 PLLA 多孔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 | 第57页 |
| ·载药 PLLA 多孔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1页 |
| ·PLLA 多孔微球的形成机制 | 第58-59页 |
| ·空白 PLLA 多孔微球 | 第59-67页 |
| ·载药 PLLA 多孔微球 | 第67-71页 |
| ·小结 | 第71-74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74-78页 |
| ·全文内容总结 | 第74-7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录: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