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3-15页 |
(一)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具有反作用 | 第13-14页 |
(二) 收入分配的对象不是社会总产品 | 第14页 |
(三) 劳动时间是个人生活资料分配的尺度 | 第14页 |
(四) 收入分配以承认收入差别为前提 | 第14-15页 |
二、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5-20页 |
(一) 毛泽东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5-16页 |
(二) 邓小平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6-18页 |
(三) 江泽民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8页 |
(四) 胡锦涛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 第20-34页 |
一、分析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方法 | 第20-22页 |
(一) 基尼系数法 | 第20-21页 |
(二) 等分法 | 第21页 |
(三) 泰尔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法 | 第21页 |
(四) 贫困指数法 | 第21-22页 |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收入分配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22-23页 |
(一) 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桎梏 | 第22页 |
(二) 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第22-23页 |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收入差距过大 | 第23-34页 |
(一) 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 | 第23-26页 |
(二) 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 | 第26-29页 |
(三) 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 | 第29-34页 |
第四章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一、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 第34-35页 |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制定 | 第34页 |
(二) 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34-35页 |
(三) 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 | 第35页 |
(四) 财政政策的城市倾向 | 第35页 |
二、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 第35-36页 |
(一) 东部优越地理条件的因素 | 第35-36页 |
(二) 区域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 | 第36页 |
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原因 | 第36-38页 |
(一) 政企不分的传统因素 | 第36-37页 |
(二) 企业成本低的政策保护 | 第37页 |
(三) 利润上缴的监管缺失 | 第37页 |
(四) 分配模式的不合理设计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思考 | 第38-47页 |
一、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前提:正确认识我国收入分配政策 | 第38-39页 |
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点:注重社会公平 | 第39-42页 |
(一) 公平的含义 | 第39-40页 |
(二)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提法演进 | 第40-41页 |
(三)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三、推进公平分配的途径:完善按劳分配 | 第42-43页 |
(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第42页 |
(二)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 | 第42页 |
(三) 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第42-43页 |
(四)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第43页 |
四、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措施 | 第43-47页 |
(一)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 第43-45页 |
(二) 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 第45页 |
(三) 解决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具体措施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