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新诗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本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朱自清的新诗语言观 | 第13-20页 |
| 第一节:研究新诗语言的文学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第二节:朱自清的新诗语言观 | 第16-20页 |
| 一、诗的本质属性:“语言” | 第16-18页 |
| 二、新诗语言应“经济化”、新意化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朱自清的现代解诗理论 | 第20-32页 |
| 第一节:朱自清解诗理论产生的诗学背景 | 第20-22页 |
| 第二节:解诗的标准与尺度 | 第22-27页 |
| 一、解诗应遵循作者的创作初衷 | 第23-24页 |
| 二、解诗应切合语境 | 第24-26页 |
| 三、解诗者应具备专业的素质 | 第26-27页 |
| 第三节:朱自清的解诗方法 | 第27-32页 |
| 一、语义分析法 | 第27-28页 |
| 二、结构分析法 | 第28-30页 |
| 三、综合比较法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朱自清的新诗价值观及发展观 | 第32-42页 |
| 第一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同步追求 | 第32-37页 |
| 一、“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完美融合 | 第33-35页 |
| 二、诗歌形式求新多变 | 第35-37页 |
| 第二节:新诗发展的三条可行道路 | 第37-42页 |
| 一、力推新诗散文化 | 第37-38页 |
| 二、倡导发展朗诵诗 | 第38-39页 |
| 三、可“共赏”的大众化诗歌 | 第39-42页 |
| 结语:朱自清新诗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