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肚竹组培快繁技术的初步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1 竹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竹类植物的分布 | 第8页 |
| ·竹类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2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沿革 | 第10-11页 |
| ·探索阶段 | 第10页 |
| ·奠基阶段 | 第10-11页 |
| ·迅速发展阶段 | 第11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细胞全能性 | 第11-12页 |
| ·全能性表达 | 第12页 |
| ·全能性实现 | 第12页 |
| 3 竹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第12-16页 |
| ·外植体途径 | 第13页 |
| ·愈伤组织途径 | 第13-15页 |
| ·悬浮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途径 | 第15页 |
| ·防褐变技术 | 第15-16页 |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小佛肚竹以芽繁芽及植株再生研究 | 第18-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培养条件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 ·芽的启动培养 | 第18-19页 |
| ·丛生芽诱导 | 第19-20页 |
| ·丛生芽增殖 | 第20-21页 |
| ·再生植株生根 | 第21-22页 |
| ·炼苗及移栽 | 第22页 |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 ·芽的启动培养 | 第23-25页 |
| ·外植体的消毒方法 | 第23-24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24-25页 |
| ·细胞分裂素的筛选 | 第25页 |
| ·丛生芽诱导 | 第25-28页 |
| ·丛生芽增殖 | 第28-32页 |
| ·芽的增殖 | 第28-30页 |
| ·新芽的生长 | 第30-32页 |
| ·再生植株生根 | 第32-33页 |
| ·炼苗及移栽 | 第33-34页 |
| 3 小结 | 第34-36页 |
| ·芽的启动培养 | 第34页 |
| ·诱导丛生芽 | 第34页 |
| ·丛生芽增殖 | 第34-35页 |
| ·再生植株生根 | 第35页 |
| ·炼苗及移栽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 第36-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 ·预备条件的选择 | 第36-38页 |
| ·最适宜激素配比的选择 | 第38-41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预备条件的选择 | 第41-44页 |
| ·外植体类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 ·不同蔗糖浓度的选择 | 第42页 |
| ·不同抗褐化剂的筛选 | 第42-44页 |
| ·最适宜激素配比的选择 | 第44-49页 |
| ·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筛选 | 第44-46页 |
| ·愈伤组织增值的激素配比筛选 | 第46-48页 |
| ·愈伤组织分化的激素配比筛选 | 第48-49页 |
| 3 小结 | 第49-52页 |
| ·预备条件的选择结果 | 第49-50页 |
| ·最适宜激素配比的选择结果 | 第50-52页 |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50页 |
| ·愈伤组织增殖 | 第50页 |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 1 结论 | 第52页 |
| ·小佛肚竹以芽繁芽及植株再生 | 第52页 |
|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培养 | 第52页 |
| 2 不足 | 第52-53页 |
| 3 展望 | 第53-54页 |
| 附录与图版 | 第54-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详细摘要 | 第63-65页 |
| Abstract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