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1 光皮树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光皮树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 ·光皮树的资源概况 | 第11页 |
| ·光皮树的繁殖技术 | 第11-12页 |
| ·种子繁殖 | 第11-12页 |
| ·扦插繁殖 | 第12页 |
| ·嫁接繁殖 | 第12页 |
| ·光皮树的应用前景 | 第12-14页 |
| ·生产食用油及其保健作用 | 第12-13页 |
| ·生产生物柴油 | 第13页 |
| ·生态景观效果 | 第13页 |
| ·其他 | 第13-14页 |
| 2 种子的萌发 | 第14-20页 |
|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 第14-16页 |
| ·水分 | 第14-15页 |
| ·氧 | 第15页 |
| ·温度 | 第15-16页 |
| ·光 | 第16页 |
|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6-18页 |
| ·种子的吸水 | 第17页 |
| ·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 第17页 |
| ·贮藏物质的转化利用 | 第17-18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学变化 | 第18-20页 |
| 3 种子的休眠与解除 | 第20-29页 |
|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20-24页 |
| ·种皮或种壳限制 | 第20-22页 |
| ·种子生理后熟 | 第22页 |
| ·胚形态后熟 | 第22-23页 |
| ·抑制物质的存在 | 第23页 |
| ·综合休眠 | 第23-24页 |
|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第24-26页 |
| ·激素调节学说 | 第24-25页 |
| ·基因表达的调节学说 | 第25页 |
| ·呼吸途径论 | 第25-26页 |
| ·光敏色素学说 | 第26页 |
| ·种子休眠破除方法的研究 | 第26-29页 |
| ·物理方法 | 第26-27页 |
| ·化学方法 | 第27-29页 |
| ·综合处理 | 第29页 |
| ·其他方法 | 第29页 |
| 4 山茱萸科植物种子打破休眠方法和萌发条件研究 | 第29-31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光皮树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第32-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种子及胚的形态观察 | 第32页 |
| ·种子千粒重 | 第32页 |
| ·种子空壳率 | 第32页 |
| ·种子活力测定 | 第32-33页 |
|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第33页 |
| ·种壳的厚度 | 第33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种子特征及一些数量性状 | 第33-35页 |
| ·种子吸水率 | 第35-36页 |
| ·胚根所对位置的种壳厚度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光皮树种子催芽方法比较分析 | 第38-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催芽方法 | 第38页 |
| ·电导率测定 | 第38-3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种子催芽试剂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 ·不同试剂处理及不同催芽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 | 第40-42页 |
| ·种子的萌发率 | 第40-41页 |
| ·H_2O_2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第41页 |
| ·GA_3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第41-42页 |
| ·NaOH和浓H_2SO_4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第42页 |
| ·不同试剂处理后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测定 | 第42-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光皮树种子有效的催芽方法 | 第44-45页 |
| ·低温沙藏的作用效果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光皮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 | 第46-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53页 |
| ·光皮树种子萌发的形态学特征 | 第46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6-50页 |
| ·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测定——葸酮比色法 | 第46-48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 第48-49页 |
| ·粗脂肪含量测定——索式提取法 | 第49-50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活性测定 | 第50-53页 |
|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50-51页 |
| ·蛋白酶活性测定——Folin-酚法 | 第51-53页 |
|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53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及胚乳的形态变化 | 第53-54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56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第56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 第56-58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相应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页 |
| 3 讨论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光皮树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60-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 ·种壳甲醇浸提液的提取 | 第60页 |
| ·胚乳甲醇浸提液的提取 | 第60页 |
| ·种壳和胚乳甲醇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 第60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及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第61-64页 |
|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第62-64页 |
|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及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第64-68页 |
|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第66-68页 |
| 3 讨论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1 小结 | 第70-71页 |
| 2 创新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创新之处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详细摘要 | 第79-80页 |
| Abstract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