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InSAR 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山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 第15-16页 |
·国内外火山形变监测研究方法现状 | 第16-21页 |
·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常规测量方法 | 第16-18页 |
·火山形变监测中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 | 第18-19页 |
·Insar 技术对火山形变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研究进展 | 第25-45页 |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域地理地质概况 | 第25-3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6页 |
·构造地质背景概况 | 第26-27页 |
·区域断裂(带)特征 | 第27-30页 |
·长白山天池火山研究现状 | 第30-44页 |
·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地质调查与活动历史研究 | 第31-34页 |
·火山灾害研究 | 第34-36页 |
·火山监测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36-43页 |
·地震活动性监测及研究 | 第36-40页 |
·形变监测及研究 | 第40-43页 |
·岩浆系统研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D-InSAR 理论 | 第45-81页 |
·D-InSAR 简介 | 第45-47页 |
·D-InSAR 误差因素 | 第47-61页 |
·相干性分析 | 第47-51页 |
·相干性测度(相干系数) | 第48页 |
·去相干因素 | 第48-51页 |
·相位误差 | 第51-52页 |
·轨道误差 | 第52-55页 |
·基线概述 | 第53页 |
·轨道误差分析 | 第53-55页 |
·外部 DEM 误差 | 第55-56页 |
·大气影响 | 第56-61页 |
·大气概述 | 第56-58页 |
·大气效应对干涉测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流层对重复轨道干涉测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大气校正方法 | 第60-61页 |
·二轨法D-InSAR 技术的关键步骤 | 第61-79页 |
·SAR 图像对配准 | 第62-67页 |
·粗配准 | 第63-64页 |
·像元级、亚像元级精配准 | 第64-66页 |
·图像重采样 | 第66-67页 |
·基线估计 | 第67-79页 |
·干涉相位组成 | 第67-68页 |
·基线误差对SAR 图像处理的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基线估计方法 | 第69-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D-InSAR 技术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123页 |
·引言 | 第81页 |
·GAMMA 处理软件简介 | 第81-85页 |
·数据选取 | 第85-88页 |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85-86页 |
·SAR 数据 | 第86-88页 |
·SLC 坐标系的统一与干涉像对选取 | 第88-96页 |
·统一坐标的基准影像选取模型建立 | 第88-89页 |
·求解综合相干性系数 | 第89-92页 |
·干涉像对预选取 | 第92-96页 |
·通过极限基线剔除完全失相干影像对 | 第93-94页 |
·通过地形影响预选干涉像对 | 第94-96页 |
·数据处理中若干关键步骤的实现 | 第96-99页 |
·配准处理 | 第96-98页 |
·外部 DEM 的干涉相位模拟 | 第98-99页 |
·基线估计 | 第99页 |
·InSAR 结果分析 | 第99-119页 |
·差分干涉形变图分析 | 第99-10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5-108页 |
·去相干影响 | 第105-106页 |
·地形误差影响 | 第106-107页 |
·大气影响 | 第107-108页 |
·形变特征分析 | 第108-119页 |
·应用相位叠加技术消除大气延迟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本文新意与结论 | 第123-124页 |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第133-134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